当网格员管理失效时,这个县让"人情网"参与基层治理
传统网格员通常是外派人员,工作范围广,职责不够明确,且不一定是本地居民,对当地社会不够熟悉。相比之下,乡村综合治理员由村民推选产生,在当地拥有扎实的社交网络与社会威望,能够得到大多数村民的信任。
乡村综合治理员的固定工资每月在1800元至2200元之间,在当地经济条件下已属较高水平。总体来看,固定工资加上与工作成果挂钩的奖励机制,较为有效地调动了乡村综合治理员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钱炜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典型实践,通过细化管理单元,显著提升基层政府对社区事务的响应能力。这项制度实践短短数年间风行全国。
然而,在一些地区,居民之间依赖长期形成的人情关系网络构建生活秩序,与行政主导的网格化治理模式存在冲突,如何协调两种网络之间的关系,需要发挥地方政府的治理智慧。
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台辉长期关注基层治理,一直谋划在该领域寻找实际案例展开研究。他的团队里有一名成员来自云南D县,便推荐团队关注自己的家乡。
在D县进行了三次实地调研之后,郭台辉的研究团队发现,网格员上报的信息质量比较差,当地村民在解决事务时的积极性也不高。
当地政府一直在寻求对策,直到2022年4月,该县开启了基层治理模式的改革,引入乡村综合治理员来代替网格员。
与后者相比,前者是当地人,有丰富的人情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基层“达人”“能人”迸发出远超网格员的工作热情,使D县的基层治理成效焕然一新。
基于这些研究,郭台辉与他的博士生牛朝佳将研究成果形成学术论文《科层制嵌入“人情网”的基层治理机制创新——以D县为案例》(科层制也称官僚制,社会学术语),发表在《治理研究》2024年第6期。
以下是南方周末记者和郭台辉、牛朝佳的对话。
“快速化解矛盾”
南方周末:为什么选择云南省D县作为研究案例?
郭台辉:我们关注到D县的基层治理,和它独特的区位有关,适合用来作为一个案例,反思全国风行的网格化治理模式。
D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属于山区农业县,财政高度依赖转移支付,其转移支付水平远超全国和云南省的平均值。这可能反映出当地经济基础薄弱,基层治理在财政支持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另外,D县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比较强,且社会人员流动性非常弱,几乎没有外来人口,社会内部的人情关系紧密,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生态。
我们关注的是,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资源匮乏、民族文化多样性突出的复杂环境中,D县能够实现比较有效的基层治理。
南方周末: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法?
牛朝佳:我们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访谈法和数据收集来挖掘案例背后的治理机制和深层次原因。从2022年6月到2023年2月,我们先后进行了三次实地调研,共访谈了六十多人,涵盖村民、乡村综合治理员、村两委干部、乡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