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罪之后,隐形之罚:备审年报“定调”从业限制

2022年,最高法发起了一项犯罪附随后果研究的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统计显示,有一百六十多部法律法规对受过刑事处罚的人进行就业、执业等资格限制。

犯罪附随后果的设定主体多、方式不统一、种类多,难以保证附随后果的统一和协调。

2024年的备审年报作了原则规范:要综合考虑罪刑轻重、罪名种类、社会危害性大小、相关限禁措施与犯罪行为之间具有关联性等因素,慎重设定终身禁业。

责任编辑:钱昊平

广州一锁匠在演示撞击开锁法。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备案审查报告中提到,有些地方规定,受过行政或刑事处罚的,终身不得从事开锁业。(视觉中国|供图)

广州一锁匠在演示撞击开锁法。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备案审查报告中提到,有些地方规定,受过行政或刑事处罚的,终身不得从事开锁业。(视觉中国|供图)

2024年12月末,律师周世虹注意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备案审查年度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备审年报”),再次提到了“涉罪人员从业限制”案例。

备审年报指出,超出一定必要性和合理性,过于宽泛甚至随意规定从业限制或者从业禁止,不符合宪法关于“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规定的原则和精神。

周世虹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律师协会监事长。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他就提出,涉罪人员从业限制设定主体多、种类多,存在被滥用的趋势,呼吁全国人大立法规制。备审年报让他看到了希望。

备审年报上一次提及涉罪人员从业限制是在2021年,当年关注的是一份有关开锁、公章刻制、金银首饰加工等特种行业的地方性法规。这份法规规定,曾利用行业便利进行违法活动受过行政或刑事处罚的,终身不得从事该行业。法工委审查认为,地方性法规应慎重规定“终身禁止”从业,建议制定机关完善。

与三年前相比,2024年备审年报中的表述更具有普遍意义。不仅指出要“慎重设定”,还对从业限制的尺度作了原则性规范。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翔是此次审查建议的提出者,他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专家委员会成员。

看到报告后,他的想法是,对个案进行纠正之后,更重要也更艰难的,是推动同类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制定主体要有意识,对标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纠正的问题自查,有的话就得主动修改”。

谁有资格限制?

听到自己将因醉驾被起诉,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嚎啕大哭。两个月缓刑可能造成他被单位开除,这尚可以承受,他更担心的是,自己的犯罪记录会影响女儿将来的升学、就业。 

这一幕发生在2022年的一场检察院召开的听证会上,周世虹是听证员之一。这成为他关注犯罪附随后果的起点。

所谓犯罪附随后果,是指对有犯罪前科者或其家庭成员等适用的对特定权利和资质的限制或禁止。

备审年报这几年关注过的犯罪附随后果话题还有“连坐”、犯罪者能否享受低保等问题,从业限制是其中一类。

作为律师,周世虹此前对此有所耳闻,但直到开始查询相关资料,“才知道情况原来这么严重”。

公开为此发声后,周世虹收到不少向他“诉苦”的信件和电话。他记得有人给他写信说,自己被判了轻罪,出狱后,不论是在大企业还是小公司,都找不到工作。 “这些人虽然获得了自由,但还是找不到工作,无法融入社会,怎么办?”

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发起了一项犯罪附随后果研究的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统计显示,有一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