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杀人案与我丨记者手记

每当我看到受害者或加害者亲属的面庞时,我总会忍不住地想,刑罚既无法消灭冲突产生的原因,也无法疗愈弥合家族与家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裂痕。

责任编辑:钱昊平

2007年7月11日深夜,河南省太康县农民张战伟被杀害。次日,他的尸体在此处被发现。(南方周末记者陈怡帆/图)

2007年7月11日深夜,河南省太康县农民张战伟被杀害。次日,他的尸体在此处被发现。(南方周末记者陈怡帆/图)

早在一个月前,我就开始为《父亲之死:凶手脱罪后,儿子控告母亲遗弃》一文的采写过程写记者手记。几次提笔,写到一半又放下,归根结底,是我不愿再回望那段经历。反刍人性,像试图观测黑洞的阴影,沉重且无解。但最终,我还是要写。

2024年,我做的两篇案件报道都与杀人有关。这让十多年前那个偶然见到杀人犯的小学生难以想象,走访、拼贴、还原凶手与死者的命运竟然成为未来工作的一部分。

“不要让我承情,也不要让我觉得有所亏欠”

2007年夏夜,河南农村的张某被杀。凶手因精神疾病免予刑罚,张某的妻子抛下3岁的儿子远走他乡。16年后,长大的儿子提出控告,怀疑母亲与凶手有私情,并以遗弃罪为名,试图重启父亲一案的调查。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背后的人情与命运纠缠,却让人唏嘘不已。

在介入此案的无数个夜晚,我都独自坐在书桌前翻阅卷宗,直至完稿。在那些夜晚里,我像在瓦砾与尘埃中破译羊皮卷的奥雷里亚诺,注视着窗外高楼盏盏灯火如何明又灭,在夜风狂奔乱撞的陪伴下书写着他人的死与生。

卷宗里,率先出现的是彩色现场图。林地杂草丛生,一个青壮年男子赤裸着上身倒地,双脚蜷缩着,不远处散落着他的蓝色拖鞋。他的后脑被削去一块,脑组织清晰可见。那一刻,生命的脆弱暴露无遗。

王小波曾写,一个人死后所有柔软的地方都会消失,只剩下一具干巴巴的骨头架。那他一定没见过尸检报告。如果多翻几次,就会感慨人比玻璃还要脆弱。法医沿着皮肤划开死者的头、颈、胸和腹部,对着鲜红的内里拍照。鲜血淋漓中,死者的脏器能保持光滑和柔软,甚至能推测生前最后一餐吃了什么。

张某的父亲老张目睹了这一切。他看到儿子躺在雨水里,又看见他如何被解剖,以至于在之后的十七年间他常常夜不能寐,在院子里打转抽烟。他不信凶手有精神病,老张贱卖厂里棉花,付清工资和欠款;他聘请三任律师,散尽家财。

张某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4)


期待美好😊
回复

期待美好😊

01-20

杀人要付出代价

北半球蒲公英
回复

北半球蒲公英

01-20

法医沿着皮肤划开死者的头、颈、胸和腹部,对着鲜红的内里拍照。鲜血淋漓中,死者的脏器能保持光滑和柔软,甚至能推测生前最后一餐吃了什么。读到这里,一身鸡皮疙瘩,法医这个行业,心里素质相当🉐哇塞。

日升之屋
回复

日升之屋

01-09

警察的动怒具象化了,受害者的血泊与其家属的无助

152****3223
回复

152****3223

01-06

“请你吃糖”,也许足以让杀人犯在你们离开后掩面而泣,彻底悔过!不要小看我们日常小小的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