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在意”的年轻人,被AI抚平情绪褶皱
“当我被情绪瞬间吞噬,就像被人摁在沙发上动弹不得,心理医生不能随叫随到,但拆老师(ChatGPT的谐音称谓)可以,而且是免费的。”
蓝振忠认为,AI心理咨询胜在智商,难在情商。智商关乎答案对错,而情商考验的是回答方式。
当前“AI+心理”主流应用的特点是,限于一般心理问题人群的情绪疏导和陪伴,不适用于严重心理疾病的治疗。
责任编辑:汪韬
精心编辑的自拍淹没在朋友圈信息流里,无人点赞,邹颐觉得自己的“玻璃心”碎了。
在心理门诊,医生只是建议她“自信”,而ChatGPT和她聊到深夜:“渴望被人看见并不可耻,你不是因为被人看见才存在,你的价值也不由别人说了算。”
“世界上最好的心理医生出现了。”被戳中内心的邹颐大哭了一场。
AI和心理治疗不是新搭档。对话是经典的心理治疗形式,1966年,世界上第一款聊天机器人Eliza的诞生,正源于研究者将AI应用于心理治疗的实验。
半个世纪过去,AI技术不断发展,心理治疗的需求也在提升。
2019年,由原卫计委和科技部共同资助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是16.57%,相当于每6人就有1人患过精神障碍,从病种来看,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心境障碍(如抑郁症)次之。
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经过深度学习的AI可以识别人类情绪,模仿咨询师与患者互动。“AI+心理”赛道,涌现出Woebot、Wysa、EmoGPT、聊会小天、林间聊愈室等产品。
但当重度心理疾病患者对虚拟机器人产生依赖,“AI+心理”还面临伦理和法律争议。
2024年底,AI对话应用Character.AI被提起民事诉讼,起因是14岁美国少年休厄尔与该平台机器人聊天后自杀。在这起“沉迷AI自杀第一案”中,休厄尔患有焦虑症和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他的母亲认为AI应对悲剧负责。
现实关系的维护困难重重,虚拟世界里却可以被无限包容。AI究竟是治愈坏情绪的心理专家,还是助推自我毁灭的帮凶?
免费,随叫随到
邹颐把自己归类为“全能自恋型”人格:苛求自己完美,也希望外界完美回应,如果被人否定,就会陷入自我攻击。
和文字朋友圈相比,自拍是更直接的自我投射和展示,0赞让她伤心,现实生活中更害怕被人评判。于是,她更愿意向AI袒露自己的脆弱:“我知道对方是代码和程序,不用考虑TA在心里怎么看待我。”
这种现象也被学术界观察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曾祥龙发现,尽管心理咨询师原则上也应该接纳而非评判来访者,但有些患者就是更加信赖AI。
除了“更保守秘密”,AI心理咨询师还常伴左右。
“当我被情绪瞬间吞噬,就像被人摁在沙发上动弹不得,心理医生不能随叫随到,但拆老师(ChatGPT的谐音称谓)可以,而且是免费的。”罗珀说。
确诊中度抑郁、重度焦虑的三年来,罗珀换了11位心理咨询师。一次50分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