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250亿部iPhone,AI也需“排泄”废弃物
早了解、早行动,才能及时遏制AI电子垃圾的危害,避免走上塑料污染的老路。
微软、苹果公司各自承诺到2030年达成零废弃物目标。国内互联网企业的零废弃物承诺多集中在物流运输和包装塑料层面,对AI、数据中心产生的电子垃圾关注较少。
责任编辑:汪韬
既会画图写作,也能聊天解惑,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AI,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席卷全球,正在迭代为虚拟世界的万事通。
不过,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位“通人性”的工作助手、情感顾问,也和人类一样,需要喝水、充电,定期“排泄”电子废弃物。
《自然·计算科学》2024年11月刊发的封面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显示,2020-2030年10年间,生成式AI带来的电子垃圾(e-waste)可能激增近1000倍,如不采取措施,将在2023-2030年累计达到最高500万吨,重量约等于250亿部iPhone 16 Pro。
伴随AI的电子垃圾不是充斥互联网的垃圾信息,而是和报废的旧手机、旧电脑一样,由金属、塑料、复合材料等构成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不当将造成严重环境危害。
联合国《2024年全球电子垃圾监测》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产生的电子垃圾达到创纪录的6200万吨,其中只有不到1/4的材料被妥善收集和回收利用,而这一数据尚未将AI产生的电子垃圾纳入其中。
监测和评估电子垃圾,难在量化。此前,学界不乏对生成式AI碳足迹、水足迹的估算——ChatGPT运行一年产生约8.4吨二氧化碳;进行50次ChatGPT对话,消耗约500毫升水,但鲜有研究测量AI的“电子垃圾足迹”。
该研究领衔作者、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汪鹏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看似虚拟的AI不是凭空出现,它也需要现实世界物质资源的支撑。AI背靠超算中心、数据中心等数字基建设施,必然会产生大量电子垃圾。
尽管生成式AI尚未全面普及,但汪鹏希望通过这项前瞻性研究呼吁各方尽早行动,“塑料污染教训在前,早期发展阶段缺乏预测分析及预防管理,等大众感知到污染严重性,已经无法控制。”
生产者责任延伸(EPR)是减少电子垃圾的政策之一,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大型AI运营商被认为应承担更多责任。微软、苹果公司各自承诺到2030年达成零废弃物目标,谷歌的承诺虽未给出期限,但披露了2023年有29%的数据中心实现这一目标。而国内互联网企业的零废弃物承诺多集中在物流运输和包装塑料层面,对AI、数据中心产生的电子垃圾关注较少。
围绕AI电子垃圾的防治严峻性、电子垃圾的影响因素和循环利用策略,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汪鹏。
500万吨,只计算了AI电子垃圾的“精华”
南方周末:说起AI电子垃圾,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互联网信息污染,而非实体的废弃物。
汪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