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奖”得主城城与蝉:在悬疑科幻世界中观照现实
日前,《中国文化产业IP影响力报告(2024)》发布,在其设置的“改编潜力价值榜”中,科幻网络文学作品《天才俱乐部》入选动画、影视方向的两大榜单,IP价值受到极高关注。
与作品如今的高关注度不同,在写作《天才俱乐部》之前,90后河南小伙儿魏荣恒的人生简历并没有太多高光时刻。高考三次,最终考上了一所普通二本。出于现实考虑,大学念的会计专业,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娶妻生子,过着平淡的小日子。
当生活走上正轨,魏荣恒开始动念写网文。他从小喜欢读童话、看漫画,大学时成了科幻迷,对刘慈欣、何夕、王晋康等作者的作品如数家珍。在积累了多年素材之后,他决定“写个大的”。他以笔名“城城与蝉”在阅文集团旗下起点读书上连载《天才俱乐部》,100万字前几乎被全网唱衰,但最终峰回路转,在起点读书均订突破10万,影视、动画、漫画、实体书版权均已售出。
2024年9月,《天才俱乐部》斩获第35届“银河奖”最佳科幻网络文学奖,魏荣恒的简历上由此画上了至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才俱乐部》
从“天崩开局”到写一部对得起自己的小说
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教授,魏荣恒的求学阶段被网友戏称为“天崩开局”。因高中时迷上电子游戏,第一次高考他只考了9分,做了几道选择题就走出了考场。在第三次高考前,他通宵打游戏,结果连输整晚,赛博世界的挫败让他沮丧,“学习不行,打游戏也不行,我的人生只能这样吗?”在极度挫败的心境下,19岁的魏荣恒重新回到了书桌前,用他的话说,是“浪子回头”。
上了大学,脱胎换骨的魏荣恒专心学习、积极上进,游戏再也没打过,同时爱上了科幻。“当时刘慈欣老师的科幻小说《三体》非常火,我一下就迷上了,把他的作品都找出来读,《三体》也是对我后来创作影响非常大的作品。”魏荣恒说,从刘慈欣到何夕、王晋康,再到国外的诸多科幻名家,当时的他就像一条徜徉在科幻之海的小鱼,沉浸其中自在而快乐。
真正想自己动笔写东西,已经是工作之后的事。“一开始只是想给家里挣些零花钱,写的都是‘无脑爽文’,根本不敢告诉别人这是自己写的,说出来都觉得尴尬。从2021年开始,在小网站写了几篇比较有人气的小说之后,总觉得还是需要写一部能说得出口、拿得出手、对得起自己的作品。” 魏荣恒说,当这种欲望从心底萌发之后,再写“无脑爽文”就成了一种折磨,“写下的每个字,都让人尴尬到脚趾抠地”。
他开始积累创意,把好的点子记录下来,直到2023年底,魏荣恒给自己起名“城城与蝉”,来到了起点读书。“业内都说,想要上正道,只能来起点。这是最大中文网络文学平台,作品百花齐放又能出精品,有着最好的创作环境和读者。我也和很多网文作家一样,梦想能在这里写出一片天地。”魏荣恒说。
从悬疑开端走向未知的科幻世界
“你是说……你每天都会做同样的一个梦?并且每次都会在00点42分准时醒来?”
《天才俱乐部》的开头就设定了时间循环。小说主角林弦从出生起就会每天做同一个梦,“梦”的开端是600年后固定的一天——2624年8月28日,入梦后的林弦在这一天的正午12点到夜里12点之间无限轮回。直到林弦终于意识到,他不断重返梦时空的缘由是——寻找“天才俱乐部”。
据说,“天才俱乐部”的成员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他们广泛分布于科技、药物、生物学、天文学、艺术等领域,以超常卓绝的智慧掌握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既操控未来,也修改历史。林弦为了揭开“天才俱乐部”的肇始之谜,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1952年的美国布鲁克林,寻找举世公认的天才爱因斯坦。巧的是,“天才俱乐部”正建立于1952年……
“我喜欢看科幻,也喜欢看悬疑,这两种题材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并不太多,我想试试看。” 城城与蝉说,人类天生对未知的领域有好奇和恐惧,曾经的很多灵异现象最后都得到了科学的解释。但如今,人们对未来包括宇宙中是否还有生命体,人工智能会走向何方,仍然存在很多未知,而这种未知带来的悬疑感,和悬疑题材的特点不谋而合。
《天才俱乐部》是城城与蝉第一部严肃以待的科幻作品,他在动笔前花了大半年准备大纲、细纲,甚至每个结局。在他看来,科幻小说有着一群要求极高的读者,“大家很看重严谨性,是否能逻辑自洽、有理有据、前后一致,这绝非作者靠想象或是胡编就能糊弄过去的。” 城城与蝉说,因文中涉及到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大纲准备阶段,他也查阅了很多资料,比如1952年的布鲁克林是怎样的,当时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等等。
为了解释科幻小说中时空穿越带来的诸多悖论问题,城城与蝉在《天才俱乐部》中特别设置了一系列“时空法则”,比如时空排异、历史锁死、强制回避等;他还提出了一些原创的概念,比如时空粒子、穿越者的眼睛变蓝等等。“设定这些概念和规则也是为了让小说更严谨,否则几百万字的小说很容易崩。” 城城与蝉说,他很骄傲的一点是,最终《天才俱乐部》的成文,和故事大纲一致,基本没有改动,这也侧面说明了在动笔前的一切准备是充分的。
从“全网唱衰”到拿下“银河奖”
“从开书上架到连载100万字左右,《天才俱乐部》基本是在读者的批评中度过的。有人觉得节奏慢,有人觉得故弄玄虚,很多人说看不下去了。我当时也很痛苦,甚至一度不敢打开评论。”作为城城与蝉的第一部科幻网文,读者的反馈多少让他有些伤心失落,但他没想过放弃,“这本小说也是我写给自己的,无论多少人不喜欢,我都要把它写完,这是我对自己的承诺。”
转机发生在100万字之后,当层层铺垫的谜团逐渐解开,读者开始摸到了整个故事背后的线索,这部书开始在“起点”上爆了。“我在故事里埋的线索很深,保险箱直到整部小说的最后一章才打开,经过了前面几百万字的铺垫,最后当它打开的时候,读者非常感动,得到了很多很好的评价。” 城城与蝉说,既然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玩一把大的”,那之前大家的批评也必须接受。
如今回头看这次创作,城城与蝉坦言在叙事节奏上有优化之处,“它肯定有不成熟的地方,这是从大纲阶段就奠定的。当故事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多时候作者是被动的,故事人物是主动的,人物在掌控着情节的推进。等再写第二部科幻作品的时候,从大纲设计阶段就要更为优化。编辑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和鼓励,以前我喜欢写更悲剧性的情节,但编辑会提醒我,读者更喜欢看轻松的文风,这种及时的调整,也得到了很好的读者反馈。”
从小说《三体》到电影《流浪地球》再到电视剧《开端》,国产科幻题材的受众越来越广,科幻网文读者也越来越多。“大家对科幻作品的讨论度非常高,读者也很年轻,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占大多数。”城城与蝉发现,这些读者的阅读量非常大,“我在书中对某部经典作品的致敬,或是借鉴了某个桥段,他们都能轻松看出来,大家会有会心一笑的感觉。”
也正因为拥有许多年轻的读者,城城与蝉希望能在提供轻松好看的故事之余,让科幻网文发挥一定的科普作用。现实世界的中国“人造太阳”、“空天飞机”、“贵州天眼”等大国重器,都被他写到了小说里。“有位高中读者给我留言,他看完《天才俱乐部》之后对贵州天眼非常感兴趣,就让父母带他去贵州走了一趟,现场给他带来了远超出小说更大的震撼,他因此决定今后要从事天文学研究。”城城与蝉说,这条评论让他感觉心底特别温暖和满足,哪怕只有一个人因为这部小说对科学感兴趣,那这部作品就是成功的。
9月28日,在第35届“银河奖”颁奖现场,《天才俱乐部》凭借其极具创意的故事设定和对未来科技的深度探讨斩获“最佳网络文学奖”。城城与蝉在现场见到了他的偶像刘慈欣,“非常惊喜,也很紧张,这是人生中和大刘老师最近的一次”。城城与蝉甚至一度有些恍惚,“我是从小看银河奖得主作品长大的,突然得知自己也拿了银河奖,真的感觉非常意外和激动。”
冷静之后,“银河奖”给城城与蝉的更多是沉甸甸的“鞭策”。“银河奖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也会让你更注重写作的世界观、价值观,无论是人物情节还是故事架构,各方面都需要更精益求精。” 城城与蝉说,如今他的创作欲望仍然非常强烈,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希望能写出下一部轻松好看又有现实意义的科幻悬疑小说。
城城与蝉,阅文集团作家
网络编辑:kuangyx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