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楼市并未回暖
在4月份的信贷投放额和前3个月比较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支撑楼市回暖的最后一根稻草将不复存在。我甚至认为,一旦信贷收紧,中国房地产的寒冬才会真正到来。
判断房地产是否触底回暖的关键并不在于“价”、“量”的短期回升,而在于分析其原因和是否具有持久性
如果单就一些机构统计的数据看,我必须承认,全国楼市在5月伊始上演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幕。全国很多城市,不仅交易量大幅攀升,开发商对价格也迅速做出上调的反应。最典型的是广州,“五一”小黄金周,不仅成交量不菲,价格也迅速上涨。根据广州焦点地产网对全市46个主流楼盘的监测,75%的楼价已经回到2007年水平,不仅如此,50%的楼盘的开盘价已超过2007年水平。
而与成交的火爆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仍然处于高位的空置面积,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字,截至3月末,北京市商品房屋现房空置面积143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5%。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514.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1%。这使得北京商品房空置率居全国首位,为16.64%,高出全国0.75倍,消化周期长达一年以上,为1997年至今历史次高点,仅次于1999年的13.8个月,高于近12年来8.33个月的平均水平。这样,一方面是所谓的“小阳春”行情,另一方面却又是创纪录的空置率,这房子都卖给谁了?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即使任志强等开发商也认为楼市回暖的根基不稳,可如此火爆的交易量,逆势上涨的价格,又该如何解释呢。一季度楼市的表现该如何解读,而下半年楼市又该到哪里去。
笔者认为,鉴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仍然为开发商垄断的事实,对于目前楼市的真实生态,的确有仔细分析之必要。是真涨,还是假涨,在房地产统计数据混乱的情况下,根本没有一个可以采信的统计指标。而所谓的房地产指数,全国更是混乱一团。国家发改委统计的是36个大中城市的价格指数,而房地产企业协会用的是中房指数,各地又有自己的价格指数,一些房地产经纪机构更是各取所需,自编指数,造成了信息和价格的乱象。在这种“指数”失真的乱象下,即使判断3月份的楼市是“真涨”还是“假涨”都不易,遑论什么由此判定楼市底部已现,开始反弹回暖了。
抛开信息的真实性不论,实事求是而言,自2008年10月22日以来,中央和地方一系列促进楼市发展的政策措施,的确对房地产的“回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个不容否定。笔者对前4个月全国房地产成交量的放大没有异议,这种成交建立在价格下降和政策扶植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可信度。但要说政策的力量能够逆房地产市场的周期,使得成交量和价格出现如此火爆的状况,显然有点夸大其辞。而各地曝光的假按揭和高退房率更是说明,所谓热销,所谓量价齐升很可能又是开发商自导自演的假想。判断房地产是否触底回暖的关键并不在于“价”、“量”的短期回升,而在于分析其原因和是否具有持久性,而5月份北京楼市交易量的大幅下滑就是一个明证。
而且,就宏观经济本身而言,欧美深度衰退尚未见底,中国经济一季度虽然增长了6.1%,但一些关键指标依旧很不乐观,4月份进出口依旧下跌24%,CPI和PPI连续3个月双双在负数阶段运行,发电量继续下跌,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在宏观经济尚未触底,美国房地产依然喋喋不休的情况下,纵有万般理由,也编造不出中国房地产在价格调整不到位的情况下一枝独秀的故事。
按照OECD的数据,房价周期一般是10年左右,其中6年为上升期,上升的幅度大约为40%,4年左右为下跌期,下跌的幅度为25%左右。而从国际上房地产泡沫破灭见底的规律看,只有在价格大幅下跌,开发商大面积倒闭的情况下,才意味着泡沫的真正见底。很显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无论就调整时间,还是价格幅度而言,都依然明显处于下降通道,所谓的小阳春,所谓的回暖,最大也只是政策效应中的正常反应,并不具有持续性。
再从房地产的供求状况而言,2009年国家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最大变化将是大量的保障性住房的入市,保障性住房客观起到打压房价的“平准基金”作用。另外,高达近1.6亿平米的空置面积和依然严峻的资金缺口,根本无法支撑价格的上涨趋势。单就北京来说,在空置面积高居全国第一,房价没有真正调整的情况下,房市有什么理由回暖,而房价又有什么理由继续上涨。如果说天量的信贷资金是支撑房价上涨的理由的话,一旦国家收缩信贷,严查资金入市,则房地产所谓的“回暖”立即见光死。因此,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制造人为的繁荣,诱导民众入市,无疑属于自欺欺人的自杀式行为。
鉴于以上诸多理由,笔者对于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目前弥漫的楼市回暖气氛一点都不看好。我倒是觉得,在4月份的信贷投放额和前3个月比较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支撑楼市回暖的最后一根稻草将不复存在。在经历短暂的所谓的“回暖”的快感之后,一旦他们制造的“通胀”的预期没有如期而来,那些已经预谋涨价的开发商肯定将面临比2008年更严峻的局面,我甚至认为,一旦信贷收紧,中国房地产的寒冬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