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变好,“人努力”和“天帮忙”分别贡献多少?

2013-2020年间,减排是PM2.5浓度改善的主导因素。

2017-2020年间,新冠疫情管控对空气质量改善有贡献,但不是主导因素。

空气质量改善的边际效应在低浓度区间更大,空气治理后期对应的健康改善幅度更大。

责任编辑:汪韬

上图(有裁剪):2024年11月9日,雾霾笼罩之下的颐和园。胡志超/视觉中国

下图(有裁剪):2024年11月29日,晴好天气下的颐和园。龚文豹/视觉中国

上图(有裁剪):2024年11月9日,雾霾笼罩之下的颐和园。胡志超/视觉中国 下图(有裁剪):2024年11月29日,晴好天气下的颐和园。龚文豹/视觉中国

2024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雾霾不但照例出现,而且据专家分析,还来得早、时间长、程度重。

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23年,我国空气质量相较于2019年有改善,全国PM2.5年均浓度由36微克/立方米降至30微克/立方米。然而,相较于2022年和2021年,部分空气质量指标,如全国整体PM2.5年均浓度、全国超标城市比例、全国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却有小幅“退步”。

总结过去经验,有助于空气治理行动继续推进,直至䠀过“深水区”。2024年12月19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举办“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代表团队详解了“2013-2020年中国清洁空气行动应对成效”的研究成果。

2013-2020年,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突飞猛进,全国PM2.5年均浓度由72微克/立方米降至33微克/立方米,改善背后离不开两个国家级清洁空气行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大气十条》)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下称“蓝天保卫战”)。

“人努力”和“天帮忙”,是空气质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