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宝丽:让单人木偶戏“活”起来
周宝丽不认为自己的某些改良会偏离木偶戏的“正统”轨道。师傅从未告诉她,木偶戏只能是某种特定的样子。这门手艺一直具备灵活性,这种包容性给木偶戏留下了生长的空间。
责任编辑:陈雅峰
周宝丽(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王小祥)
茂南单人木偶戏,又名“鬼仔戏”。学界认为,中国木偶戏起源于“俑”——一种代替人的殉葬品。汉唐以来,俑逐渐变为可操纵的偶形,用于歌舞、戏剧表演。除了娱乐,木偶戏也被民间认为有驱邪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木偶戏各具特色。茂名木偶戏,采用的是杖头木偶(其余三类木偶分别是提线、布袋、铁枝),表演者主要通过木偶颈部下方连接的木杖来操纵。做工精湛的杖头木偶,嘴巴和眼珠均可活动。老一辈的艺人讲述,茂名木偶戏是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传来的。戏内有生、旦、丑、公、婆、净等十个行当。唱词多为七言或十言句,唱腔以当地粤语为主,加入粤剧、民间山歌等内容。
粤西的木偶戏分大班、中班、小班。大班由10-15人组成,中班有5人左右。茂南单人木偶戏属于小班,其表演者集唱、念、做、打、奏乐的技能于一身,带着一个戏台、一个戏箱,活跃在粤西的乡村。
2018年,茂南单人木偶戏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当周宝丽下决心成为专业木偶戏表演者时,木偶戏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凭着热爱,她在乡村残存的习俗中捕捉木偶戏的残影,从学徒变为成熟的表演者,后担任茂名市木偶戏协会秘书长、茂南单人木偶戏传承人。
接受采访时,周宝丽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传承”。互联网的冲击,让木偶戏在乡村式微。在乡村之外,周宝丽看到了希望。她相信,不管在哪个时代,木偶戏的趣味、互动性,可以触动每个孩子的心灵。
周宝丽在非遗文化活动中为孩子们讲解木偶戏(图:受访者提供)
“如果不是热爱,根本没办法坚持下去”
锣鼓和木鱼声越来越急促,一只小生扮相的木偶跃到台前。随着节奏,他一走一顿,身体向左右两侧交错转向,在一米多宽的舞台完成亮相。鼓声一停,小生的前臂弯折,握在手中的水袖向两侧甩出,唱出洪亮的念白。演的是《伦文叙传奇》,一出传统喜剧。
周宝丽是唯一的表演者,隐在幕布后。在这场排演中,她是“隐身的神”。方尺戏台被木条架起,台面约1.5米高。周宝丽坐在台后的戏箱上,俯视前方。左手操纵藏在木偶裙下的主、侧杆,右手包揽所有打击乐,双腿偶尔敲击木箱伴奏。唱段透过幕布成为角色的嗓音,生旦同时出场,声音就在宽阔宏大与尖细婉转之间切换。
表演者的痕迹还是无法完全抹除。这张红黄相间的幕布太薄了,周宝丽的头颅轮廓隐隐透出,布帘随嘴唇的开合出现微小的波动。
相传,古时有一位书生落难后以演木偶戏维生,他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表演时羞于让亲戚看到自己,便挂起一层帘子。遮住表演者后,反而引来更多观众。后人争相效仿,帘子传了下来。
周宝丽很喜欢这层帘子,它带来了表演的安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
189****2891
活起来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