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机“喊穷”,商品价格能便宜一半?

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消费习惯等个人数据,企业能构建出详细的用户画像,并据此实施个性化定价策略。

责任编辑:梁欣婷

近段时间,一些年轻消费者发现,通过在手机应用上反复评论表达不满,如抱怨商品价格过高、自己负担不起等,竟然能促使平台算法调整价格,使得原本昂贵的商品价格大幅下降。例如,有消费者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成功让机票的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降幅高达56%。

这种利用算法机制来“反向驯化”大数据、规避“大数据杀熟”以获取更优惠价格的行为,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引发广泛关注。

但另一边,多家旅游出行平台官方客服表示,机票价格实时变动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便这名消费者有反复评论的行为,也无法证明最终降价是由用户的评论内容所决定的。

对着手机抱怨或者在评论区“喊穷”,真能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吗?

普遍存在的“大数据杀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和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消费者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

这种便利背的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大数据杀熟。它指的是互联网企业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消费习惯等信息,为每位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价格体系,使得相同商品或服务对于不同用户呈现出不同的价格标签。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大数据杀熟是一种新型的一级价格歧视。传统意义上的一级价格歧视难以实现,因为商家很难确切知道每一位顾客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但在数字时代,借助于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