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奖 师生反目

“我一直在想是否应该将这些证据朝着不利于您的方向发展?我并不希望这样做,但我担心您将我逼上绝路,我不希望您我之间闹到无法收场的境地,我想我们真该好好谈谈如何结束这纷争。”

学术争议并不鲜见,可一位学术泰斗站出来揭发他的学生却极为罕见

在血液学界看来,北大人民医院出了一件复杂的“家务事”。

78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前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为这事从去年年底忙到现在,春节也没有休息。他戴着老花眼镜,一页一页地审核学生的申奖材料,得出了上百页的揭露学生剽窃他的学术成果的报告,并将该报告公之于众。

5月7日,陆道培和8名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指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剽窃、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其申报的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材料中,有部分内容剽窃自陆道培。

他说像这样的造假剽窃行为,造假者应当被开除。他还说,如果黄晓军这样的论文都不算造假,那么北大就没有假论文了。

黄晓军——他的博士研究生,1990年起跟随他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后来接任了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一职——黄在一份书面材料上直指陆道培对他的检举是“无稽之谈”,并认为此事恰恰反映了陆道培的学术霸权作风。

陆说:以下状况需要改变——负责人、主任、所长,不论是否真正参与项目,都必须在文章排名中,都应该是科技奖的第一完成人。

学术争议并不鲜见,可一位学术泰斗站出来揭发他的学生却极为罕见。

GIAC为何物?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陆道培反复宣称GIAC方案是他命名的,也是他花了几十年的心血建立起来的,“(黄晓军)1992年才博士毕业,一直是我培养、提携他,这么几年他觉得他几乎要成名,几乎要得到功利,就把我的说成他的。”

在所有对黄晓军的质疑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就是被缩写为四个字母的GIAC方案,这也是陆道培从1981年创建血液病研究所以来的核心研究领域。GIAC是一套综合而又庞大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方案,陆道培在创建和推广GIAC方案中功不可没。至今,国内在治疗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的知名医院大多采用这一方案,或基于这一方案的改进方案。

这几年,国内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大行其道,这一治疗方法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在国际上被采用,但是并没有被列为主流治疗方案,原因是治疗费用高昂、风险高。但中国人口基数大,发病率极低的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依然不少,中国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产业一枝独秀。

造血干细胞移植就如肾移植,需要攻克多项科技难题。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42)


回复

2010-01-20

在中国的学术界、大学里,类似事情还很多,有些已经成为潜规则。高校在官僚化、行政化,在行政化的高校里,连同教授都只能认为官要比教授高、比知识高。

回复

2010-01-19

学术,还是利益? 争权夺利,学术怎么办!?

回复

2009-05-25

同样是所谓的学术成果 怎么“瘦肉精”就被所有人推得干干净净 而这次又争得头破血流呢? 利益罢了! 我们可以说 科学、文明、进步 等等 这些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但是有这些东西带来的名和利 总是可以争夺一下的吧

回复

2009-05-21

在面积有限的“心胸”里成长着两个英雄,一个叫“名”,一个叫“利”。它们死后,“名”变成了厉鬼叫“攻利”,“利”变成了孤魂叫“虚名”。

回复

2009-05-21

真实版《白色巨塔》

回复

2009-05-20

不管是真是假,把问题摆出来就是好事,不要捂着

回复

2009-05-20

我承认都是“名利”惹的祸,那样的名利太诱人,以至于一个七十八岁的行将就木的老头还与自己的学生撒破脸面,并不惜互曝其丑~~哈哈!

回复

2009-05-20

学术界从来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这个圈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名利观念,在这一点上丝毫不亚于演艺圈;只是披着看似神圣的“学术”外衣,不大为外人所知而已。

回复

2009-05-20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虽然都深知追名逐利的可悲之处,可又有谁能真真正正的跳出名利之外,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圣者豪情呢?

回复

2009-05-20

在现实面前,这些都很正常的了//什么叫'现实'....哈哈哈

回复

2009-05-20

师者 ,传道 授业 截获 如今的师生关系怎么就沦落了成这样了呢!诶 。

回复

2009-05-20

看起来就是对名利的争夺。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两个人都是失败者。

回复

2009-05-20

请不要“大水冲了龙王庙”

回复

2009-05-20

科學的東西,不能假,更不需要假,難貴現在人才貧乏!!可悲啊可悲?嚴厲打擊學術剽竊!!!

回复

2009-05-20

恩,很同意一楼的评论,现在名利的观念深入人心,已经无法再去根除了,整个世界的悲哀啊

回复

2009-05-20

原以为是学术争鸣,却原来是双猴夺金……北大的院士博士们都这样,中国原创力就没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回复

2009-05-19

晕,师徒两个在内部丢人还不够,还要闹得世人皆知。名和利很重要吗?我们渴望的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而不是勾心斗角

回复

2009-05-19

看到这种调查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孰是孰非我们是没办法加以判断的,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这场争论铜臭气十足,也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学术界有多肮脏,这些人的人格有多龌龊。

回复

2009-05-19

还有沉默的螺旋……

回复

2009-05-19

谨慎:学术造假的泛滥,舆论对此的憎恶,最后可能会转化为对事实的判断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