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相近的困惑 | 王晓渔的2024年度书单
在人人“专注”于手机的时代,专注越来越困难。如何做到专注呢?有一处提醒尤为重要,即“不为兴趣而分心”。
责任编辑:刘小磊
前年春日困居愁城数月后,购书的热情降至谷底,从最多每年七八百种,降至今年仅为十余种。阅读并未停歇,主要聚焦于文艺领域,多为小说。这些年循环读《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少时怎么也读不下去的《红楼梦》,正在第五遍通读。爱尔兰作家梅芙·布伦南的《情感之泉:都柏林故事集》,对平静日常的情感暗流有着惊人的感受、观察和书写能力,是初读时就准备重读的一本小说集。对情感有如此细密的发现(未被表达的往往是已表达的许多倍),很难不被这种发现伤害。作家一度流落街头或办公楼厕所,仿佛一名卜者因为准确预言未来而受到惩罚。
这一年读到的非虚构类新书,也以文艺评论和文艺研究为主,包括对诗与诗学、小说与绘画的讨论。面对世界和人性丰富的幽暗,阅读不是寻找答案,是寻找相近的困惑。发现困惑不仅属于自己,比发现答案更能获得安慰。
[美]简•赫斯菲尔德:《诗的九重门:如何进入诗歌的心灵世界》,邓宁立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10月
这是一本诗歌入门书籍,却不浅显,关涉到如何理解世界。世界是多重的,有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两者各自又有许多层次,关系错杂。
作者赫斯菲尔德是一位对东方文化亲近多年(但未因此对立东西两方)的美国诗人,皈依禅宗的曹洞宗。她区分了诗人的三种立场:一种是主观立场,外部世界服务于诗人内心,诗是独白;一种是反思立场,诗人和外部世界互相尊重,诗是对话;一种是客观立场,外部世界具有言说能力,诗是媒介。读到这里,尚未感到特别,王国维曾说过“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赫斯菲尔德提醒读者,这三种立场常被视为有高下之别,“很有可能是这样。不过这样的判断并不完全有效”。作者在每种立场下列出具体诗作,讲述得失,有古典的维吉尔,也有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路易丝•格丽克,有雪莱、狄金森、米沃什,也有李白、松尾芭蕉、与谢芜村。最后,她用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讨论了诗歌创作中的内外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多地放弃自我、越来越多地感受世界”。作者没有把经典当作绝对标准,更接近对话的态度,对雪莱和叶芝的诗作都有批评。
这本书是文章结集,不是事先有过系统规划的专著,涉及翻译、诗中的“狮子”(不专指具体的动物,涉及“世界未被驯服的一部分,是不能被拥有或控制的东西”)、生死等等。作者对待诗与心灵世界有着持恒的态度,主题多样并不散乱。书中引用曹洞宗道元禅师所说“忘却自我便是在万物中觉醒”,这也是赫斯菲尔德尝试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专注是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在人人“专注”于手机的时代,专注越来越困难。如何做到专注呢?有一处提醒尤为重要,即“不为兴趣而分心”。缺乏兴趣是可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