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推理作家访谈录丨雷米:心理罪内外
“我为什么是我自己?我为什么如此行动?我究竟还有多少秘密是我自己所不知道的?我觉得了解自己比了解宇宙更重要。”
“通过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就能够分析出嫌疑人的体貌特征、职业背景、生活习惯,甚至穿着打扮,这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就是魔法。”
责任编辑:刘悠翔
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在新世纪中国推理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比如它是初代网络悬疑推理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本土刑侦故事第一次获得大众读者与市场充分认可的小说系列,根据这个系列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后来形成了国内第一波悬疑刑侦网剧的拍摄与收视热潮……
与此同时,《心理罪》系列也是第一次向国内的读者和观众普及了“犯罪心理画像”等刑侦技术与心理学知识,直到今天,虽然已经出现了众多以犯罪心理画像师为主角的推理小说或影视剧,不过与其他很多作品将“犯罪心理”神秘化、将“心理画像”传奇化不同,雷米的《心理罪》更贴近现实主义风格。在他笔下,人类内心之“恶”幽微但仍可以被理解,心理画像技术可以精彩、高超,但绝不陷于神秘。
在《心理罪》之后,雷米继续书写人性中的罪恶,创作出了更为成熟的如《人鱼》《执念》等作品。而根据其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智齿》在国际上获得多项大奖或提名,根据其小说《老男孩》改编的电视剧《除恶》最近也刚刚杀青(滕华涛导演,任素汐、王骁主演)。雷米认为,即使是犯罪小说、类型文学,也仍然需要坚持探讨人性本质和社会问题,需要对读者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推理小说越发趋向游戏化的背景下,这样的文学观似乎显得有些“老派”,却更加珍贵,这可能也和雷米同时作为警察与教师的职业身份有关。如何通过类型文学的写作与阅读来学会尊重法律、敬畏生命、深入反思各种社会现象,才是雷米真正的创作“野心”所在。正如李樯等人所说,雷米的犯罪小说具有某种严肃文学的品格。
采访过程中,雷米作为东北人的豪爽与说话表达时的中气十足都给人一种足够的安全感和可信赖感。雷米也开玩笑地谈起,自己一天在办公室午睡,鼾声如雷。局长听到了都不禁感叹,这鼾声听着就让人心里踏实,能从中听到国泰民安。或许这也正是现实生活中与罪恶不断斗争的警务工作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独特气质,而雷米的悬疑小说正是捕捉到了这种气质,因而呈现出某种与众不同的风格。
“天涯论坛”上的中国推理小说往事
南方周末:你2006年开始在网上发表小说《第七个读者》,那时你28岁,正式的职业身份是警察、学者、教师,为什么会突然选择写小说?
雷米:也不能算突然开始写小说,《第七个读者》最初动笔于1999年,那时我还在读大学。这个小说的灵感来源是图书馆的纸质借书卡,一张卡片上写着每位借过这本书的人的院系和姓名。我想这些人彼此互不相识,却因为这张小小的借书卡产生了联系,如果这个联系变成一场凶杀案会怎样?我最早是在2006年,在“天涯论坛·莲蓬鬼话”副版开始连载小说《第七个读者》,后来正式出版时改名为《心理罪·第七个读者》。
南方周末:网络为你最初的小说发表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可以这么说吗?
雷米:确实如此。网络文学兴起的最大影响就是拉近了文学爱好者与文学殿堂之间的距离。在互联网没有普及的年代,写作者要么持之以恒地向各类媒体投稿,并且要耐心地面对一次次退稿;要么把作品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成为小圈子里的读物。我当时也在稿纸上写过中短篇小说,读者大多是身边的同学。但是,一台能够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完成你的写作与发表过程,并且可能拥有比传统文学期刊更加广泛的读者群体。我的第一批读者,就都来自天涯社区。而且,我的很多写作习惯都与当年在天涯社区以网络文学的方式发表作品有关。例如,我会把写作称为“写作业”,平均每天以2000字左右为限,因为当时天涯每一条帖子的字数限制就是2000字。
南方周末:当时“天涯论坛·莲蓬鬼话”上的创作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作家活跃在上面?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