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政企互动新模式

成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结束后,参会的企业家被拉进一个政企服务微信群,市级主要领导,部门、区(市)县主要负责人等24小时听取企业意见、研究解决问题。

在成都,企业的需求和诉求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反馈、分解、解决——简单问题当场办、复杂问题统筹办、重大问题提级办,并要求“日结转、周跟踪、月督办”,且按不低于30%的比例抽查回访。

发自:成都

责任编辑:曹海东

工业机器人的装配和调试工作。 卡诺普|图

企业反映的问题没解决,系统会自动给处长发短信提醒;如果还没有解决,则自动给局长、副市长发提醒短信。两个月前开始,面对企业的各类“难题”,成都市各级官员面临挑战。

在这个由成都市经信局打造的服务工业企业调度平台上,问题汇总、研判、转办“不过夜”。针对企业反映问题未解决,按照黄橙红三级预警“一键跟踪”。

按照系统设置,每个问题都有时间节点和责任人,逾期没有回复将被通报。每到关键节点,系统自动向责任人发送提醒短信,敦促其按时完成任务,若任务未完成,短信将升级发送至上级领导。

“这种机制让政府办事更有压力,企业信任感也随之增强。”成都市经信局智能终端产业处长李坦说。自2024年9月以来,李坦有了一个新身份——负责“进解优促”工业专班综合组具体工作。

这是成都市开展“进解优促”的一个侧影。所谓“进解优促”,是指9月初以来,成都市推进“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工作总专班办公室设在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并建立服务工业企业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成都市经信局,各区(市)县在配合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服务企业的基础上,同步开展“进、解、优、促”工作,拿出真招实招为企业纾困解难。

截至2024年12月6日,成都全市共走访服务企业5.32万户,线上线下联动收集急难愁盼问题和诉求建议1.84万个,办结1.73万个,办结率94.17%。

小到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大到市场客户开拓、政策支持,企业诉求五花八门。企业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拓市场、降成本、给场景、搭平台四个方面。

在成都,企业的需求和诉求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反馈、分解、解决——个性问题单独办、共性问题集中办、简单问题当场办、复杂问题统筹办、重大难点问题提级办,并要求“日结转、周跟踪、月督办”,且按不低于30%的比例抽查回访。

11月13日召开的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建立健全‘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长效机制”再次被明确。这座“西部经济中心”城市正以常态化机制服务企业,着力塑造营商环境品牌,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40天,选择题变判断题

40天,从对接洽谈到签订投资协议;40天,从注册成立子公司到正式取证。短短时间,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就已在成都落地。

浙江氢航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浙江氢航”)副总经理钟鲁川说,开始之时,布局在哪里,摆在公司面前的是一道“选择题”。浙江氢航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轻量化氢燃料电池的研发、生产和创新应用。

2024年8月,成都市经信局主动向其发出信号,推荐考察产业园区,邀请企业到温江实地考察。这道“选择题”也慢慢成了一道“判断题”:企业的回答变成了“是”。

40天后,浙江氢航与成都温江区正式签订投资合作协议。11月7日,浙江氢航正式取得营业执照,开始厂房装修,预计2025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成为一家新的规上企业。

钟鲁川介绍,此前他曾考察过全国多个城市,成都优良的营商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为公司刚刚在成都成立,浙江氢航尚没机会感受“进万企”,但已经体会到了“解难题”。

“生产线落地到成都,需要一个风冷堆氢燃料电池生产场地、展示中心、运营场地三合一的园区落地,政府陪同我们一起寻找适合的地方,换了一个又一个,终于找到心仪的场地。”钟鲁川只需要将需求反馈给成都市及温江区,对方对接相关部门,由以前企业自己想办法,变成了现在政府和企业一起想办法,效率大幅提升。

成都温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图片来源:“成都经信发布”微信公众号

“基本满意”也要重办诉求

信号非常明显。短时间内,成都市企业都知道政府部门在逐家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的难题。

数据显示,1至10月,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但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仍需加力加劲。

“这意味着我们在政策上的容错空间更小,必须通过精细化服务稳住经济基本盘。”李坦说。

更重要的是,成都还需担负扛起四川省经济“压舱石”“主引擎”的责任。四季度收官在即,“进解优促”成为消除项目建设难点、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推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

“进解优促”行动构想提出一周后,《“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营商环境提升专项工作措施》(以下简称《工作措施》)正式发布,此时许多企业已经走访完。《工作措施》聚焦大规模设备更新、专业园区要素配套供给、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信贷、获得市场机会、用工引才、用地用房、政策咨询等企业诉求,共提出九个方面15条举措。

随后,一个由39个市级部门和市属企业为成员单位的工作专班组建完成,建立了问题收集、任务分办、督办回访、通报反馈等工作机制,同时创新开发“进解优促”服务工业企业调度平台,统筹全市各级部门开展工作。

“前期每天都要走访几百个企业,现在需要走访的比较少了,只有冒出新问题,有需要的时候再重点进企业。”李坦说。

而且,企业所有诉求全流程闭环管理,最后还需要回访。“有个同事回访企业,一次打了80个电话,有两家企业回答‘基本满意’,最后还是重办了企业的这两个诉求。”李坦透露,“回访有两个标准,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态度标准,必须同时满足。”

做企业“娘家”

服务企业一直是成都市职能部门工作的常态,李坦觉得,经信好比企业的“娘家”——有时晚上11点他们还在跟企业、跟各级部门通话,帮企业对接资源,“急事不打烊”正成为工作日常。

一份分析显示,“进解优促”的大部分问题集中于市场拓展(占比19.3%)、要素保障(占比27.8%)、政务服务(22.7%)和政策支持(21.3%)四大类。

过去一段时间,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还发现了成都产业园区的一个变化:“很多行政机构都在往园区搬,以前只有管委会在园区办公。”

比如,针对卡诺普等区内机器人行业代表企业融资需求,成都成华区联合多家单位开展专题融资对接活动,川发展引导基金等投资机构就企业股权融资,以及风险投资系列困难问题进行答疑和指导,累计达成意向融资8000万元。

而针对市场拓展方面的难题,成都市经信局组织了“成都造”机器人产品系列供需对接活动,邀请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工行成都分行、通威太阳能、成都比亚迪电子、全友家私等近60家需求方企业与卡诺普开展供需对接、探索合作路径,促成卡诺普与通威太阳能、千川门窗等本地客户的深度合作。活动还探索了工业机器人在电力、银行等新场景的应用,为企业新增本地订单。

在11月27日举行的商贸流通供需对接会绿色建材专场会上,四十余家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参加,寻找合作机会。数据显示,截至12月9日,累计共举办94场各类供需对接活动,覆盖超2700家企业,达成意向订单超200亿元。

搭建政企服务微信群

为了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11月14日,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正式运行。

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图源视觉中国)

该中心汇聚了来自成都市级机关、市属国企、龙头民企、研究机构等六十余名专业化、年轻化业务骨干,构建起高效集约的一体化服务体系,聚焦企业所急所盼,为企业搭平台拓市场、聚资源引项目、降成本强保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更多发展机会。

同日,成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便选在了该中心。座谈会结束后,参会的企业家被拉进一个政企服务微信群。市级主要领导,部门、区(市)县主要负责人等,24小时听取企业意见、研究解决问题。目前,已有约300家企业负责人加入该群。

群内成员之一,成都虚谷伟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昆感受到,群里对企业诉求的反应非常迅速,问题一旦提出,就会形成闭环。类似政企服务微信群,成都23个区(市)县均有一个,覆盖了上万家企业。

在群里,一汽大众因供电问题“吼”了一嗓子,市政府就迅速派人现场解决。企业还借此平台相互“打广告”,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

面对庞杂的问题、诉求信息,一个“大脑”不可或缺。

在相关平台上,可以实时记录企业问题的流转与解决进度。平台上,哪一家企业新增了什么难题,需要由哪个职能部门解决,现在解决的进度如何,流转到哪里了,企业是否满意一目了然。

这一平台实现了企业诉求从收集到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不仅提高了问题流转效率,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比如,我们的每周工作周报,不仅发给市领导,也发给各区(市)县和市级部门。”李坦介绍。

为企业纾困解难中,成都市已经建立了龙头企业市领导直通、重点企业市级部门直联、规上企业区(市)县专员直包、其他工业企业服务直达的“四直”机制,突出面对面交流、点对点解答、一对一服务。用一个更精准、流行的词汇形容,政府服务企业,应更具有用户思维和问题导向,概括起来就是“有需必应、无事不扰”。

这就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减少不必要的考察调研。比如,成都采用“一对多”模式,企业可以一次性与多个部门见面,反映多个诉求,避免不同部门的反复“拜访”。

一系列惠企政策相继落地成为营商环境优化的例证。截至9月底,成都共兑现惠企政策资金59.62亿元、惠及经营主体4.73万户次。

协同更多部门,啃“硬骨头”

尽管“进解优促”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部分问题因历史遗留或政策局限难以短期解决。

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有些历史遗留问题按照常规打法,可能难有解决方案,通过“进解优促”这一创新机制,协同部门更多,能够尽更大努力,以更高的效率解决问题。“以往是几个处长坐在那里解决,可能办法少,但如果几个分管局长一起解决,那思路更广一点、办法就多一点。”

尤其不少问题,属于行业的共性问题,更需要专项研究后予以解决。

成都文澜国创科技有限公司反馈,中试平台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中试项目的环评还存在审批标准不规范的问题。

这是不少平台都面临的共性难题。问题提出的第二天,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生态环境局等多个部门就上门与包括自家公司在内的3家中试平台展开座谈,既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谋求中试平台改革的突破口。

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会长苏非认为,成都软环境做得好。软环境指的是政策创新与服务意识,例如高新区通过优化政策,将企业服务平台引入民营经济促进中心,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成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余力指出,需要容错改革,比如成都高新区针对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基金等政策性基金设置从80%到30%的容亏率,致力破解国资“不敢投”困境。

苏非认为,“进解优促”不仅是一个服务模式,更是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实践工具。通过优化机制,成都可以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成都市11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成都将聚焦产业发展堵点、痛点、难点,围绕企业普遍关心的共性问题诉求,总结推广一批典型案例和创新做法,以改革创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实现解决一类问题、受益一批企业、助力一个行业。

(南方周末记者吴超对本文亦有贡献)

校对:星歌 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