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裔导演卡拉米扎德,在他乡与故国之间
卡拉米扎德着迷于人的决定,为什么作这个决定而不是另外一个。他想通过电影创造一个世界、一种境况,不去判断,只是了解这些事情为什么发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影片想在伊朗上映的话,片中的恋人要严格避免身体接触。摩托车后座上的纳吉斯把手放在自己腿上,努力地保持平衡。他们不能亲昵,也不能跳舞。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李慕琰
“第一次让观众看它时,我真的害怕没有人喜欢我的电影。”2023年夏天,贝鲁斯·卡拉米扎德的第一部长片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首映,剧院很大,容得下1200名观众。影片放映时,他始终担心无人喝彩。电影最终赢得了十几分钟喝彩,他心里的大石头才落地。他相信,实现自己的想法还能让观众看到,简直是一种特权。
贝鲁斯·卡拉米扎德是伊朗裔德国导演,这部影片叫《空网》,描绘伊朗青年人的生活。《空网》在卡罗维发利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后来在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获得“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特别表扬”。它也是“2024年德国电影展”的开幕影片,卡拉米扎德借机第二次来到中国。
1985年,卡拉米扎德7岁,正值两伊战争,全家人一同移民联邦德国。他们先从伊朗北部翻山越岭,进入当时属于苏联的阿塞拜疆。父母分别是工程师和老师,但身处异国就没人认识,身份变得并不重要。他们后来抵达民主德国。东德严格限制本国公民前往西德,对外国人就宽松许多。卡拉米扎德和家人就此定居德国至今。
族裔问题带来了错综复杂的状况。他在德国受教育,仍旧保留两边的国籍,拍摄伊朗的故事,与观众交流时称伊朗是“我的国家”。伊朗媒体也报道了《空网》入围慕尼黑国际电影节的消息。
大家庭里很多表亲还住在伊朗南部的老家,“是留下来的人”。卡拉米扎德常回去和他们见面聊天,观察他们的处境。大家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希望离开伊朗又没什么头绪,即便有工作机会也往往满足不了他们的期待,“没有实现价值的机会”。人来人往,出去读书的还是要回家。
所有的经历和心迹,都可能呈现在电影当中。他这次只在中国停留几天,就回德国继续手头的工作。他眼下有两个电影项目,一个是伊朗人的故事,另一个则关于二战中的犹太女孩。
南方周末专访了贝鲁斯·卡拉米扎德,由他的第一次中国之行开始。
当时卡拉米扎德是摄影师,事业刚刚开始。在一位学习中国历史的朋友提议下,他们在2001年开始中国之旅。两个人首先一同抵达香港,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