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上海试点“员工持股贷”

“金融要服务科技创新,不能只是创投型资金参与,银行信贷资金也要参与。但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思路,看现金流、看抵押,可能对初创型科技企业就不太适用。”

在贷款购买股份过程中,员工充当了企业投资人角色,如果企业发展良好就能够获得股权升值带来的利好,反之则利益受损。

“现在一级市场的资金相对比较紧张,初创企业不容易拿到融资。”

责任编辑:冯叶

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已在张江科学城面向科技型非上市公司开展试点。视觉中国/图

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已在张江科学城面向科技型非上市公司开展试点。视觉中国/图

近日,上海开始在全市试点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贷”,旨在为科技型初创企业高管及核心员工提供相应的股权融资通道,将个人融资贷款专项用于股权投资,注入科技企业。

也就是说,科技型初创企业员工可以向银行贷款购买自家公司股份,被网友戏称为“贷款上班”。

该项贷款也称“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此前已在临港新片区和张江科学城面向科技型非上市公司开展试点。《中国证券报》报道称,单人最高授信额度2000万元,单家企业最高1亿元,贷款期限最长可达10年。

以往,银行信贷资金被严格限制流入资本市场。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规定,借款人“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政策为何出现突破?

金融服务科技创新

“我们公司的持股贷去年就做完了。”一家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的科创企业员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3年公司已安排员工持股贷款,参与者均为内部员工,但并非全员参与。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业内首单落地员工持股贷的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5)


阳春白汤面
回复

阳春白汤面

2024-12-10

是的。说什么员工看好企业发展但是没有资金,所以有了这种贷款。 真正好的公司不怕贷不到银行贷款进行企业发展,况且公司老板有那么愿意把自己的股份掏出来分摊给员工吗? 这种方式就是员工背债,向银行借钱,然后资金给到公司。公司没有风险,银行风险也不大,毕竟员工应该有抵押。基本上主要的风险全部转嫁给了员工。

183****2883

2024-12-08

无非就是风险转移罢了,坐收渔翁之利

北半球蒲公英
回复

北半球蒲公英

2024-12-10

9月份的工资还没发,银行还没给我们办理贷款入股公司。

虚构1班—希音东听
回复

虚构1班—希音东听

2024-12-10

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就贷款给你

yes
回复

yes

2024-12-09

不错

139****4799
回复

139****4799

2024-12-09

有几个老板有诚信的

139****4799
回复

139****4799

2024-12-09

事实就是你说的这样

星格

2024-12-09

前几年的地产公司也是这种操作模式,以碧桂园的同心共享模式一样,新开发一个项目,员工持股,必须实缴。如果该项目公司员工没有资金,集团可以为你办理贷款。后来爆雷了,你不仅要换贷款,而且股权也泡汤了。变成了彻底的欠债人。与其说企业用这种借钱持股的方式为了激励员工,还不如认定为企业将风险转嫁给打工人。所以哎,老板永远比打工人清醒。

139****6263
回复

139****6263

2024-12-09

科技型初创企业员工可以向银行贷款购买自家公司股份,被网友戏称为“贷款上班”。金融要服务科技创新,不能只是创投型资金参与,银行信贷资金也要参与。

星格
回复

星格

2024-12-09

前几年的地产公司也是这种操作模式,以碧桂园的同心共享模式一样,新开发一个项目,员工持股,必须实缴。如果该项目公司员工没有资金,集团可以为你办理贷款。后来爆雷了,你不仅要换贷款,而且股权也泡汤了。变成了彻底的欠债人。与其说企业用这种借钱持股的方式为了激励员工,还不如认定为企业将风险转嫁给打工人。所以哎,老板永远比打工人清醒。

勇者
回复

勇者

2024-12-09

很好,政府不用担责纾困,全靠管理层、职工自己加杠杆

南周用户
回复

南周用户

2024-12-09

这是彻底把员工按死在公司岗位上了

辉
回复

2024-12-09

这个贷款方式极具金融创新

dongtian
回复

dongtian

2024-12-09

又是一把双刃剑。

璐
回复

2024-12-08

科技型初创企业风险大、资金需求高,初创公司不容易拿到融资,于是打起了员工的主意。企业负责人雇佣的如果是职责背贷人,这题怎么解?员工非自愿参与贷款,权益如何维护?企业一旦倒闭,员工不仅拿不到工资,还要为公司还贷,员工的出路又在哪里?

why
回复

why

2024-12-08

确实是一种创新

183****2883
回复

183****2883

2024-12-08

无非就是风险转移罢了,坐收渔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