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公共艺术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
艺术应该进入到公共空间,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责任编辑:陈雅峰
2024年11月1日上午,我国极地考察船“雪龙2”号驶离广州南沙码头,开启了又一次的南极之旅。
与此前不同的是,“雪龙2”号这次带去了一件特殊的礼物。这是一尊重达四百余斤的雕塑,由不锈钢打造,其形象是一艘红色的龙船飞跃连绵群山。
一个多月以后,这件厚重的艺术品将被运抵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永久陈列于中国南极秦岭站。“它应该再也不会回来了,也希望这抹中国红能为中国秦岭站带去力量。”雕塑家王浩语气平静,却又难掩自豪,“这是秦岭站永久收藏的第一件(雕塑)作品。”
一天前,在同一个码头,正是王浩把这件礼物交到了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越冬站站长手中。
“它叫‘乘风’,折叠的山代表秦岭,也象征南极的冰川;龙船则象征‘雪龙2’号,也传递一种龙的精神。”
自8月接到委托之后,王浩便一直在为这个大家伙忙碌,出方案、画手稿、建模、锻造……他不断增厚山体的层次厚度,又频繁加粗龙船,总希望分量再重一点,仿佛只有这样,才显出礼物的厚重以及对于南极科考队员的深厚敬意。
与很多艺术家不同,作为一名雕塑家,王浩乐意接受这种主题性的创作邀请,甚至经常主动探索,发掘这一类型雕塑作品的更多价值和内涵。
主旋律创作也能“插电”
在广州番禺高庄,王浩和广州美术学院的同事租了一栋四层民房作为创作室。他独享顶层工作室,没有课的时候,基本都在这里度过。
为了让工作室亮堂,他特意请房东在屋顶留了一个大天窗,白天都不用开灯。累了,就在窗前站一会儿,顺便欣赏楼下清澈的十亩方塘,或者饮一壶茶。
这个150平方米的工作室,摆满了他过去20年不同时期的雕塑和装置艺术作品,题材多样,风格不一:既有造型简洁的,也有元素复杂的,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其中又以主旋律作品为多,几乎占了一半。
在这些主旋律作品中,有一件LED灯光装置很难不被人注意。这是一件名为《袁庚》的作品,主角身穿风衣,手指前方,身下是摩天大楼的剪影,身后是LED灯管拼成的英文:TIME IS MONEY,EFFICIENCY IS LIFE!(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件作品非常酷。”王浩说完,给装置通电,画面瞬间变得时髦起来,看起来像插电版的杂志封面。他说,这是一个主题性作品,但又与过去那些主旋律雕塑不一样。
2019年,广东启动“大潮起珠江”艺术创作工程,王浩受委托进行主题性创作,以展现改革开放的面貌。他挑选了曾创办深圳蛇口工业区的袁庚作为主角。第一个想法是,像过去大多数雕塑作品一样,用具象写实的方式呈现。
不过,他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想法。改革开放的精神是创新,要呈现袁庚这样一个创新先锋人物,如果还用传统的方式,那就没法跟这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