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库到广州:一家银行的绿色实践

地球人的绿色梦想,终于到了“谈钱”的时候。

11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会议(COP29)在高加索的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落下帷幕。“钱”成了这场为期12天的大会里,最重要的议题。

与会人员经过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的一处展馆,新华社记者 曹阳/摄

大会呼吁发达国家到2035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3000亿美元,以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专门发表声明,呼吁各国政府“将这项协议视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

而在“为净零未来解锁资金”等边会上,各方也在想尽办法,为“绿色的未来”输送“绿色的血液”——绿色的金融体系,正在支撑人类绿色梦想的下半场。

当一件事情开始“谈钱”的时候,说明它正在落地,也正在循着可持续的逻辑发展。

而从巴库到广州,数千公里,气候迥异,却能真切感受到这种“环球同此凉热”。

在中国的南海之滨,一场“绿美广东”的战略已经拉开帷幕,在密集的技术突破和产业革新,乃至生活方式的变化背后,都有绿色金融的无形之手。小到个体经济的降本节能,大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转型,它正在支持着一个个绿色项目的落地,也在支撑起一整个绿色战略的实施——而“绿色金融”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以匹配通往未来的需求。

钱,是人类“绿色未来”的宏大叙事背后,最真实的故事。

南海岸的绿色金融

本届COP29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6.7万名代表注册参会。其中,中国代表团以近一千人的阵容位列第五,并在大会中设立了特色鲜明的“中国角”区域,以一系列绿色转型和创新合作的成果展示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突破。

而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这些应对气候变化的生动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在中国的南海岸上,林立的海上风车似乎已经说明了一切—— “绿美广东”战略,正在让这个中国最发达的省份掀起一场新的自我革新。

在茂名,这座曾因石化产业而闻名的“油城”,正通过绿色化工的革新,开始向“氢城”转变。东华能源的丙烷脱氢(PDH)项目是其中的标志性工程。这个总投资400亿元的项目,不仅是茂名历史上引进的最大民营工业项目,也是推动形成千亿级重大产业集群的关键一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营业收入可达44.11亿元,同时将显著减少碳排放,成为国际化学工业绿色升级的典范。

东华能源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CCB粤章/图

然而,这样的大型项目在资金上也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建设初期的启动资金和运营周转的资金。建行茂名市分行从项目运行伊始便深度参与,创新性地提供了多种金融服务,累计投放了超过10亿元贷款,包括经营周转类贷款和银团固定资产贷款。面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金调度难题,建行通过专项服务方案,优化贷款审批流程,灵活匹配资金到位时间,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正是在这一系列金融助力下,茂名的能源产业转型迈出了坚实一步,也为全国化工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而在湛江,一种“无废利用”的绿色产业模式正在崛起。由同畅环保科技公司投资建设的船舶废物处理中心项目,不仅是广东省“十四五”期间的重点环保工程,也是推动危废资源化利用的先进示范。项目采用的富氧侧吹炉技术能够高效处理固废、危废,并通过资源的深度循环化提取多种金属,具有无害化和资源化双重特点。建行湛江市分行在项目立项伊始便派出专业团队,深入项目现场了解实际需求,与企业反复讨论融资方案。经过多轮实地调研和详细评估后,建行迅速批复了3.7亿元贷款,并分批投放到项目建设中。如今,这一项目已成为湛江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美丽湛江”的重要支柱,展现了绿色金融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同样以绿色金融助力的还有江门某装备产业园。在这片致力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金属制品生产的工业新城,园区污水处理能力的不足一度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随着企业的不断落户,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迫在眉睫,然而高达3.5亿元的资金需求成为了园区开发的“拦路虎”。建行江门市分行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对内迅速成立“省分行-市分行-支行”三级联动项目攻坚团队,通过固定资产贷款产品,为园区的污水处理及管网资产“量身定制”了一整套融资方案。分行通过加班加点整理授信申报材料,最终在1个月内完成了2.8亿元贷款的发放,成功盘活了园区现有资产,推动项目迅速落地。这一金融助力不仅缓解了园区开发资金紧张的局面,也为地方制造业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绿色发展支撑。

这些案例的背后,是“绿美广东”战略与“双碳”政策的有力指引。建行广东省分行通过构建省市区三级绿色金融管理架构,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深入调研地方产业需求,创新贷款产品;配套差异化支持政策,打造绿色信贷优先审批机制等,为各地的绿色项目提供针对性支持。这些实践不仅体现了建行对绿色金融的探索和创新,也生动诠释了绿色金融如何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的“活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强大动力。

绿色金融持续创新

“绿色”的金融活水,支撑起了持续的绿色创新。

从珠江河畔的清洁能源工程到汹涌的南海风电基地,建行广东省分行正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将绿色金融的触角深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发展领域,为区域经济注入绿色活力。

肇庆浪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典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变速抽水蓄能电站,它不仅关乎当地8700万居民的生活用电稳定,还在助力大湾区清洁能源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消纳21.6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将减少碳排放89.64万吨,同时能大幅提升电网运行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项目运行之初,肇庆浪江蓄能发电有限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建设资金需求,而抽水蓄能项目的特点决定了资金的时效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建行广州开发区分行和建行肇庆市分行联合组建专项工作团队,深度参与项目的前期调研,设计了一套专属的绿色金融服务方案。从贷款额度核算到审批流程优化,再到配套资金的分批投放,建行对项目的每一步推进都进行了精细化设计。最终,建行为该项目提供了10亿元的25年期建设贷款,同时开通“便捷通道”,在确保合规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审批和放款的效率。正是这种创新性的金融服务,使得肇庆浪江抽水蓄能项目在建设进度和减排成效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湾区绿色金融的标杆案例。

广东汕尾,新华社记者 邓华/摄

而在汕尾这座风光旖旎的海滨城市,绿色金融正推动着海上风电产业的快速崛起。作为“绿美广东”战略的重要支点,汕尾市正在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其中陆丰海上风电项目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既需要较为高额的资金投入,也面临着周期较长的特点。建行汕尾市分行在得知项目的资金需求后,迅速成立重点项目推动团队,与中广核集团等相关方深入对接,围绕项目融资中的痛点问题,推出了一套创新性的绿色金融方案。

建行不仅为项目设计了优惠的绿色信贷定价策略,还通过创新审批机制,使项目以超预期的速度获得贷款支持。最终,建行为陆丰海上风电项目提供了超18亿元的融资,累计为项目群授信达72亿元。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海上风电项目的顺利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推动了汕尾市在清洁能源产业上的持续升级,使其成为广东绿色金融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这些标志性项目之外,建行广东省分行还不断探索绿色金融的产品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双碳”战略。例如,结合碳排放强度挂钩评估体系和碳信息披露要求,建行设计了涵盖绿色债券、转型债券等在内的多元化金融产品;在广东区域内首创“绿色气候贷”,为气候投融资项目提供了专属金融服务方案。通过这些创新产品的实践,建行不仅实现了自身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也为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该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持续创新,不仅展现了其在湾区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也为中国金融行业如何通过创新支持全球绿色转型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

绿色普惠润物无声

绿色金融并不仅限于大型项目的高光时刻,它更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和基层经济的土壤之中。正是那些遍布民间的细微努力,让绿色金融成为推动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在建行广东省分行的版图中,绿色普惠项目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原,勾勒出一幅“绿意盎然、润物细无声”的金融生态图景。

在广州市花都区,一片4000亩的鱼塘成了科技与生态结合的创新舞台。这里的“渔光互补”项目,通过现代渔业与光伏发电的巧妙融合,实现了“一地两用”的绿色效益。鱼塘上方,密布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源源不断地为电网输送清洁电力;而水面之下,鱼儿在稳定的水温中健康成长,养殖效益丝毫不受影响。然而,这一高科技项目在早期曾因融资困难而导致建设停滞,项目推进一度受阻。

为广州花都某小镇渔光互补项目提供金融支持,CCB粤章/图

得知这一情况后,建行花都分行深入项目一线展开实地调研。在了解了项目的融资痛点后,团队结合花都区的生态条件和项目的技术特点,设计了一套绿色信贷支持方案,最终为该项目提供了7亿元贷款。如今,这一项目不仅成为“绿+产业”的典型示范,也为探索生态农业与清洁能源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成功经验。

在园林建筑行业,小微企业也在通过绿色金融的支持走出困境。周小姐的园林公司以绿化种植和树木养护为主业,但在一次业务扩展中遭遇了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面对传统贷款渠道对抵押物的严格要求,企业的融资需求一时难以解决。建行的客户经理小李在随队调研途中了解到企业的困境后,发现企业的碳汇林业务完全符合绿色信贷的认定标准,以此量身定制金融方案,仅用三天便为企业发放了200万元的绿色贷款,不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也让绿色金融的普惠属性在民营经济中得以彰显。

此外,建行广东省分行还将绿色金融的触角延伸至农户和居民的日常生活。花都区首创的“农户信用绿码”项目,将农户的碳信息和信用信息相结合,为低碳农户进行批量授信。目前,已有15家农户获得了合计400万元的贷款支持。与此同时,建行还推出了居民绿色消费等级体系,通过线上便捷支付和绿色消费积分等形式,鼓励更多家庭参与低碳生活。花都供水项目中的30万户居民已经通过这一创新模式,享受到了绿色金融带来的生活便利。

从田间地头到城市社区,该行通过绿色普惠金融的实践,将绿色发展理念从“天边”带到“身边”。这些看似平凡的努力,为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注入了深远的力量,也让绿色金融的故事更加温暖而生动。

从广东特色到全球视野

事实上,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凭借其独特的经济地位和产业优势,已经成为绿色金融创新的重要试验田。建行广东省分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为地方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了金融支持,也为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他们看来,绿色金融的核心不仅在于资金的流动,更在于政策引领和理念创新。为了促进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建行在政策上始终与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完善。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广东建行将绿色金融深度嵌入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交易等金融工具的创新,推动地方绿色产业加速转型,助力广东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该行还紧跟国际绿色金融发展趋势,积极倡导绿色金融理念的创新——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推动了环境、社会、治理(ESG)标准的融入,将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合,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走向市场。这不仅帮助企业实现绿色转型,也为全球绿色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CCB粤章/图

而建行广东省分行的绿色金融实践,同时还具备明显的地方特色。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金融机构,建行广东省分行充分发挥大湾区一体化的发展优势,通过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小组等专门组织,在为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同时,整合了区域内的政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跨区域、跨行业的绿色项目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该行深入制造业、能源、交通、环保等多个领域,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通过创新的绿色金融产品,为这些行业提供了灵活的融资方式和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突破资金瓶颈,加快转型步伐。截至2024年11月末,建行广东省分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已超4300亿元,贷款规模三年翻了两番。

绿色,既是全球的共识,也是金融的明天。随着全球绿色转型的加速,绿色金融的创新也不会停歇。建行在广东的实践,是中国人在“绿色”这条赛道上展现的智慧。小到花农补贴,大到氢能革命,这些故事,都将作为“中国智慧”的新时代版本,被推向全球,为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增添力量。

它们是绿色的宏大历史中,最脚踏实地的故事。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