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邦吴清亮:我的根在中国
同一个村的人就像从同一棵榕树长出的气根,即使长短形状各异、延伸轨道有别,却有同样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内涵。从枝叶间长出的气根不断向下蔓延,一旦触地钻土就会越长越粗、成为新的根系。榕树就是依靠一条条强而有力的气根,不断壮大生命规模,形成独木成林、有容乃大的奇观。
榕树总以丰盛的生命和坚毅的品格,像岿然而立的大山般给人安全感和震撼力。它撑起了绿色的巨伞,为人遮风、避雨、纳凉。从伞下的人变成撑伞的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吴清亮用了大半辈子。
他在《清亮人生》一书中坦言:“我有中国血统,又从小接受中文教育,我骨子里是个中国人!”
虬根盘地,浓荫如盖,阳光从繁枝茂叶的筛眼漏下来,星星点点洒了一地。风拂过,长须般的气根垂悬飘荡。这棵306岁的老榕树藏着大吴村的集体记忆。
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东南侧、潮汕公路西侧的大吴村,正迎来新的发展纪元。老榕树下的大吴会客厅成了当地的新晋文化地标,也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就持续援建大吴村的吴清亮对桑梓容颜的又一次刷新。
打造精神的栖所:
“大家都是我的亲人”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记忆是精神和物质的交叉点。对大吴村人而言,老榕树无疑是记忆的重要载体,既寄托了精神层面的思想和情感,也蕴藏了物质层面的感知和体验。
以老榕树为中心,没有围墙的大吴会客厅作为村民活动中心,从设计细节到功能分区都充分融入了潮汕文化,包括门楼的牌匾、飞檐的木雕、用以唱潮剧的小戏台和泥塑、茶艺、潮绣等展示及体验空间。
大吴会客厅的前身是建于44年前的松昌教学楼,那是吴清亮给村里捐建的第一所学校。据村民吴克树回忆,此前他在与老榕树隔街相望的破败宗祠里读了小学一二年级,三年级时进入崭新的松昌教学楼学习,升入初中后,因为村里没有中学,他需每天骑行三四十分钟到镇里上学,“遇到下雨天或大冷天,真的很累。”
如今的大吴村拥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因其教学质量突出,吸引了周边乡镇乃至全市的学生报读。“现在村里的孩子真是幸福。”吴克树感慨道,教育软硬件设施完善的背后,离不开吴清亮的慷慨解囊,“大家都很感动,也很感激他。”
同一个村的人就像从同一棵榕树长出的气根,即使长短形状各异、延伸轨道有别,却有同样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内涵。从枝叶间长出的气根不断向下蔓延,一旦触地钻土就会越长越粗、成为新的根系。榕树就是依靠一条条强而有力的气根,不断壮大生命规模,形成独木成林、有容乃大的奇观。
无论是在影视、文学作品,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榕树总以丰盛的生命和坚毅的品格,像岿然而立的大山般给人安全感和震撼力。它撑起了绿色的巨伞,为人遮风、避雨、纳凉。从伞下的人变成撑伞的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吴清亮用了大半辈子。
生于1927年的吴清亮,祖祖辈辈都是大吴村人。父亲吴松昌为了生计,早早就南下新加坡做苦力。母亲李秀英带着两个女儿,挺着七个月大的孕肚,乘着锈迹斑斑的货轮,漂洋过海寻夫。靠着帮人洗衣服,她与丈夫一起在异乡撑起一个家庭的脊梁。
彼时的新加坡,有几所由潮汕人筹建的学校,譬如陶英学校、端蒙学校等,为家境贫寒的潮汕子弟提供教育机会。吴清亮勤学苦读,一心想为父母争气,成绩名列前茅。这为他在日后的发展夯实了知识的根基。
当他返乡看到孩子们在破旧的宗祠里上课时,毅然决定捐建学校。吴清亮陆续捐建了松昌中学、松昌实验学校等。他还在匆忙的行程中挤时间到工地上监工。他曾在写给乡亲的信中说道:“大家都是我的亲人,只要村民齐心协力,大公无私,以建设文明家园为重,我自当责无旁贷。”
不管是学校,还是大吴会客厅,都是传播文化的场所,也是传承精神的地方。吴清亮梦想着建设文明的家园,即使远隔重洋,仍心系桑梓。
构筑稳定的内核:
“谦虚、朴实、谨慎”
曾作为教学场地的吴氏宗祠,近年来被修葺一新。大吴村是东部沿海地区常见的独姓聚居村,绝大多数的村民都是吴氏后人,向上溯源皆来自同一根系。作为家族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宗祠无疑是家族权威的标志和象征。
在吴清亮的返乡行程中,常有宗祠祭拜、参观学校的环节,足见他对乡情的在意和对教育的重视。吴氏宗祠的左侧,是吴清亮的旧居。在一座潮汕“四点金”式的传统民居里,同一个祖宗的子孙挤在一处生活。真正属于吴清亮一家的仅有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除了墙角处保留了一个老木柜,其余地方空无一物。
旧居虽被修缮过,但仍保持简朴的原始风貌。据吴清亮女儿吴婕人介绍,保留旧居的原汁原味,是为了让后辈看清前人的出处,将淳朴的家风代代相传,“我们是穷过的,以前也过得很辛苦。”
从在异乡无立锥之地到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吴清亮始终遵循谦虚、朴实和谨慎的立身处世原则。他靠做渔网生意得以买房买车,又因投资汽水工厂血本无归,几经辗转后,在机缘巧合之下,凭借远见和胆略创建了业务广布全球的涂料企业。
吴清亮多次自谦地表示,“我这个人一辈子无德、无能、无文化,只是运气好,并遇到一些好员工,请到一些有能力、有信誉的高级管理人员。”他将个人的成就归功于他人的助力,且不吝给予赞美与回馈。
有近30年工龄的杨帮茜认为,吴清亮热诚地对待公司的所有员工,是一个仁慈而又有怜悯心的人。自1972年入职公司直至退休的潘楚玉回忆,吴清亮每次见到她都会亲切地打招呼:“阿妹,最近好吗?”
在吴清亮看来,公司的员工就像家人一样。传记《清亮人生》和《吴清亮剪影》出版时,他给公司的司机帅军也送了书,并在扉页上写道:“惠送弟台帅军存念,吴清亮敬上。”连与吴清亮仅有一面之缘的大吴村村支书吴树钿,都对其真诚和善的待人处事风格印象深刻,“他说话很客气,完全没有大老板的架子。”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无论是爱意还是敬意,施者与受者彼此的情义是相通的。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同样说道:“那爱人者,发现门敞开。”真心付出善意的人,更容易让对方敞开心扉,因为爱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和接纳的力量。
夜幕将至,天未全黑,星星静默地闪烁着。开放式的大吴会客厅亮起灯笼,光影落在老榕树上,随着风的吹拂,轻快地跳跃着。刚吃完晚饭的大吴村人三三两两在长廊上散步闲聊,他们追忆往昔的点滴,感叹吴清亮对桑梓的深情。
拥抱生命的来处:
“我骨子里是个中国人”
作为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到中国大陆投资办厂的先行者,吴清亮怀着满腔热情。彼时,他于1962年创办的立时集团正在亚洲不断扩张业务版图,中国巨大的涂料市场空间让他跃跃欲试。1979年,他与北京红狮涂料厂达成加工贸易合作;随后,又与北京化工局合资成立北京华德金属包装有限公司。
吴清亮的眼光、勇气和见识,一方面源自他作为商人对市场和趋势的敏锐判断,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他身为华人寻根问祖、实业报国的情怀担当。他在《清亮人生》一书中坦言:“我有中国血统,又从小接受中文教育,我骨子里是个中国人!”
1990年,中国和新加坡正式建交。同年,立时集团筹划进入中国,并于1992年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吴清亮为之取名“立邦”,蕴含“建立邦交”的划时代寓意。如今,在松昌中学的一楼会议室里,由吴清亮亲笔挥毫的“立”字苍劲有力,被加以裱框展示。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一个“立”字也蕴含着吴清亮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在他看来,兴学育才是根本,“家乡要出人才,必须靠教育。”
立邦扎根中国的三十余年间,吴清亮对大吴村的发展密切关注、出谋划策,除了捐建学校,他还为村里修建医院、水厂、电厂、道路、公厕等,累计价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为了家乡,他事无巨细、勤办实事,不断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村容村貌得以焕然一新,村民素质随之节节攀高。在吴克树的记忆中,此前大吴村在潮汕地区是发展相对落后的,但有了强劲的外援,“家家户户很早就接上了自来水”,环境变幽美,日子有盼头。
而吴清亮对大吴村的发展有着更长远的谋划,他说:“环境再美,没有经济并不美。”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他每年返乡多次,甚至一个月会去几次。他深刻意识到,“乡亲缺乏的不只是金钱,更新自我、建设家乡的现代意识更加匮乏。”为此,他竭力唤醒意识、激发行动。
哪怕在多个国家考察时,他也记挂着哪些产业能够“移植”到大吴村的土壤上。他重点考察了养鱼场,甚至去“打零工”摸索养殖经验。他还邀请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到大吴村实地调研考察,共商发展蓝图。很难想象,一个商业帝国的管理者,竟然为了桑梓的发展殚精竭虑到如此地步。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吴清亮对大吴村的长远规划和精细运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大吴村人来说,吴清亮更像一位“编外村支书”,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引导着他们“爱拼才会赢”。
来自根系的滋养:
“饮其流者怀其源”
在吴清亮为大吴村的精彩蝶变想方设法之际,立邦对中国的扎根与深耕也日益牢固。截至目前,立邦在中国已经投资建立了74个生产基地,其中不乏国家级绿色工厂等新质生产力代表。
投资中国,加码中国,坚信中国。2024年,立邦在上海浦东启动了亚太研发创新中心的建设,位于天津的汽车涂料产业园也将于2025年投产。与此同时,立时集团凭借全球网络和技术实力,助力中国车企更好地出海,仅在2024年就为中信戴卡布局墨西哥、长安汽车布局泰国、吉利汽车布局马来西亚尽绵薄之力。
在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立邦在中国亦不忘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在中国,为中国”为核心战略,响应乡村全面振兴、“百千万工程”等号召,立邦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绘就新时代的画卷。
比如,始于2009年的“为爱上色”公益活动,已为400余所乡村学校美化环境,邀约150余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创作大型墙绘超过250幅。立邦还与公益机构联合成立“为爱上色”专项基金,捐赠400余间快乐美术教室,并为乡村美育提供材料、培训、人才等方方面面的支持。
美学家朱光潜在《问渠哪得清如许》一书中提到,“物有真善美三面,心有知情意三面”,而教育有“智育、德育、美育三节目”,美育让人创造、欣赏艺术,“使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美育力量正悄无声息地渗透大吴村的社会肌理。村口民居的艺术涂鸦、大吴会客厅的设计建造等村容村貌的“硬件”和民风民俗的“软件”双双提升,进一步契合了吴清亮对桑梓的愿景。不止于大吴村,自2001年起,吴清亮在中国陆续捐建了31所立邦希望小学。
在大吴村,有这样一副广为人知的对联:“养其根而俟其实;饮其流者怀其源。”饮水思源,慎终追远。在对故乡的守望和对乡亲的厚望中,吴清亮的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桑梓之情令人动容。
寻根求源、回乡聚首,是中国人的传统。看清来时路,方能行更远。来自根部的精神滋养,让吴清亮更具人格魅力。在作家安文江看来,“吴清亮的魅力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大爱,这大爱就体现在他言谈举止中的仁慈、包容与豁达。”
作为立邦及其母公司立时集团的“灵魂”人物,吴清亮的善行义举深深影响了企业的文化和使命,也为员工的立身、立言、立行提供了参考的范本。“父亲的言行举止,激励着立邦人做个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吴婕人说。
突破、发展、挺进,榕树的一生,是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谱写生命进行曲的过程。一条条气根延展出新的希望、生机、动力,让榕树愈加丰茂。老榕树下的大吴会客厅,浓缩了吴清亮对桑梓的守望。
根性,是一个人、也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本源。寻根与扎根,是对来时的回望,也是对归途的展望。吴清亮与立邦对大吴村跨世纪的援建,书写了华人反哺桑梓、侨企爱国报国的华美篇章。而这篇大文章,正在一代代立邦人笔下续写着。
网络编辑: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