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龙头,正搅动新四化的下半场

汽车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一环,无论是长途出游还是城市出行,自驾、打车等成为大部分人的首选。如果穿越回到过去,和70年前的人们提起如今的日常,恐怕在许多人眼里,这无异于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批国产汽车才刚驶出装配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一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从此开始记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落后于欧美上百年”的阴影笼罩着中国汽车工业。到了1978年,全国共生产汽车14.9万辆,其中轿车仅为2611辆,年度汽车产量仅占世界的0.35%。

短短几十年间,中国汽车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汽车消费市场,国产车企中涌现出一批颇有建树的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浪潮之下,中国汽车工业更是实现了“换道超车”,从跟随到创新,从“落后百年”到“全球领先”。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提道,8年或10年前谈论电动车,大家可能还有很多质疑;但今天全球都在谈电动车,大家都觉得是共识。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3000万辆,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900万辆,连续9年全球第一。而在近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重大里程碑。2024年11月14日,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辆,中国由此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到1000万辆的国家。

当人们在讨论新能源汽车时,谁也绕不开这家从广东深圳起家的汽车企业——比亚迪。将“Build Your Dreams”(构建你的梦想)印于车上的比亚迪,以先行者姿态引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前行。

上半场:“十年寒窗”的准备

近日,比亚迪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公司成功完成了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车企。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的“强”早已是有目共睹。深入了解这家企业会发现,比强者光环更耀眼的,是其骨子里的“敢”,敢于先行、敢于坚守、敢于创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强者”,从500万辆到1000万辆的跨越,它仅用了15个月。而在从零到一、到500万辆的道路上,比亚迪整整花了15年时间。

对于创业之初的故事,王传福曾提过,“作为年轻人,我们不安现状跳出来了。彼时的深圳也有这样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我们没有资本和背景,就凭着热血和干劲在闯。”回顾比亚迪的造车史,实际上从2003年起,这家企业才真正踏足汽车行业。放置在拥有数百年发展历史的汽车行业中,这家企业同样像是一位“不安分的年轻人”。

2003年,比亚迪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制造商,察觉到中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后,其从手机电池行业转战汽车行业,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当时马路上的车辆绝大部分仍是国外品牌,中国的发动机技术落后几十年,无论再怎么努力追赶,技术与口碑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进行建设。比亚迪这位“不安分的年轻人”,在察觉到能源、环境等变化趋势后,提出了要做新能源汽车。

“连驾照都没有的人要去造车”“把电池装在汽车上简直可笑”“如果不放弃这个想法,就把所有股份抛掉”等质疑和嘲笑不绝,直到真正造车初期,比亚迪也经历着许多的不容易,首款尝试的车型“石沉大海”、不断“拆车”研究技术、十年沉寂艰难前行。但是,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尽管艰辛,比亚迪并未停下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脚步。2008年,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F3DM;2010年,比亚迪推出全新电动平台e平台1.0版本,并基于e平台上线了第二代插混技术。

人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坚守多年的比亚迪,终于迎来了那个机会。2012年,中国政府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将新能源汽车列为中国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2014年,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元年,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性增长。

十年磨一剑的比亚迪,在迎来电动车春天的同时,也把国产电动汽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比亚迪是全球唯一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半导体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车企,使得比亚迪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及成本把控能力。

坚持了18年磷酸铁锂路线的比亚迪,在2020年推出了刀片电池;坚持17年插混技术路线后,在2021年实现DM-i超级混动;坚持11年电动车平台化路线后,在2021年发布e平台3.0。此外在2023年,比亚迪发布易四方技术,实现了19年前的四电机创想。

何为比亚迪的“第一”秘籍——把对的事坚持做上十年、二十年,听着容易做着难。时势造英雄,既是天时地利的助推,也是英雄的“十年寒窗”,保有初心与野心。

下半场:做“难而真”的智能汽车

秉承“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截至目前,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超1600亿元,单看2024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费用便是333亿元的高额度。

数据显示,比亚迪研发人员近11万名,是世界上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4.8万项、授权专利超3万项,获得专利金奖4项,平均每个工作日专利申请32项、专利授权15项。对于比亚迪的技术创新,王传福曾多次介绍道,比亚迪有技术“鱼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市场需要时就捞一条出来,新能源车、轨道交通都是“鱼池”里的大鱼。

而在汽车行业“新四化”发展浪潮下,智能化也成为行业关注重点之一。“智能汽车是长了腿的超级手机,燃油车作为机械汽车,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智能网联汽车,一定是在电动车上才能发展。”早在2018年,王传福就提出新能源汽车“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的概念,这一观点在今日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

在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比亚迪拿到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面对“智能化”这一下半场议题,这家新能源汽车龙头再次提出了创新想法,希望做出“难而真”的智能汽车。王传福对外表示,比亚迪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发展人工智能和汽车相结合的智能化技术,实现整车全面智能化进阶。

区别于其他车企,比亚迪更注重的是整车智能,除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还包括智能底盘、智能动力等“基建”。真正的智能驾驶,应该是基于车辆与环境的全面感知与理解,通过智能化的决策与控制,实现车辆的安全、高效、舒适行驶。

王传福提道,做真正的智能汽车就像是盖房子一样,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智能汽车的“地基”就是电动化,比亚迪把三电系统放在研发首要地位,基础扎实了才有底气谈智能化,这也是比亚迪选择发展“整车智能”的原因。

璇玑架构是比亚迪打通电动化与智能化,实现整车智能的重要一环。它是比亚迪提出的行业首个智电融合智能化架构,由一脑(中央大脑)、两端(车端AI和云端AI)、三网(车联网、5G网、卫星网)、四链(传感链、控制链、数据链、机械链)组成,使车辆能够像高级智慧生命体一样全面感知、集中思考、精准控制和协同执行。

此外,相较于单一的驾驶智能化,比亚迪的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以中央计算平台为核心,协同周边分布式域控,具备整车各类传感器的高度融合感知能力,首创提出控制算法的分布式布局,极大地提高了整车智驾感知-决策-控制的响应速度和驾驶体验,让整车智驾真正做到在危险发生前尽早识别、尽快纠正、精准控制。

回顾比亚迪决定投入新能源汽车的那刻,它与一般车企从起步开始,便选择了不同的赛道。如今选择发展“整车智能”的比亚迪,不仅是在比车内某项体验的丝滑顺畅,更是比谁能将智电融合更全面,让“智能化”不只是乘车体验的形容词,还要真正变成对新能源汽车的描述语。

让智能从技术变成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服务

在智能化“拼图”的拼接上,比亚迪坚持独立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双线进行。

在2024年广州车展前夕,比亚迪发布的方程豹豹8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3.0,可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贯通,全程自主应对闸机、环岛、窄道掉头等复杂场景,并支持离车泊入、泊车代驾、远程挪车等多种智能泊车功能。在智能座舱方面,比亚迪夏和腾势Z9均搭载了DiLink 150智能座舱,而豹8座舱部分还配备了方程豹硬派专属AI智能座舱,并采用4nm制程的BYD 9000芯片。

麦卡锡《2024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显示, 领先的智能化优势已经成为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受消费者青睐的主要原因。在相关调研中,6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更先进的自动驾驶功能”,62%的人则选择了“智能座舱体验更好”。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之下,人们也在思考,是否有一天智能化成为汽车的标配,就像智能手机的发展一样。不过在现阶段,这样的想法可能还为时尚早,技术、成本等考验着许多汽车企业。

作为行业龙头的比亚迪,正大胆迈出了这一步。2024年1月,在比亚迪梦想日发布会上,有一个声音直击用户心扉——“未来比亚迪20万以上车型都能选装高阶智驾,30万以上车型将实现全面标配”。

在集中资源攻克高阶智能驾驶的前沿技术,力图提升自研能力的同时,比亚迪正着手让智能驾驶技术普及至更多价位的车型。正如它在这几年已经将新能源技术搭载在了不同价位、不同定位的车型之上,让更多人开上安全放心、价位合适的新能源车一样。

在上半场,比亚迪用行动展示了一家行业龙头的责任与担当,一手技术领先、一手科技普惠。在智能化的下半场,这家行业龙头仍在坚守其初心和野心,开启下一个华丽篇章。

(文中图片由比亚迪提供)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