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胺项目四年复活,吉林市化工污染调查

在工人接二连三中毒之时,康乃尔并没有出面解释。而它为什么在有关部门批准投产后不久就要严格整改呢?

责任编辑:吴传震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继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之后,吉林市再次出现化工污染事件,自4月23日以来,已造成数百人中毒,161人住院。与2005年相似的是,这次的“肇事嫌疑者”也是吉林市内的苯胺工厂

“毒气”弥漫

救护车刺耳的鸣叫穿破窗户,马大姐的心再次颤抖起来,她习惯地向窗外望去,这已经是今天的第五个,卫生所门前聚集着焦躁的人群,心情沉重地往救护车上一次次抬人……

半个多月来,马大姐的神经已经接近崩溃边缘。她的窗户正对着吉林化纤集团职工居住区里的小卫生所,中毒的职工一般都先安置在这里做简单治疗,病危的病人再由救护车送往市区的职业病医院或中心医院。

吉林化纤集团位于吉林市区北部的经济开发区,松花江水从工厂区的东侧流过。

马大姐在吉林化纤集团刚成立时就来到这里上班,二十多年下来,这片区域一直没有发生过什么大规模公共安全事故。马大姐记忆中,除了2003年SARS,全国人心惶惶之外,这里的人们一直生活得很平静。即便是2005年中石油下属的吉林石化发生爆炸事故,由于事故地点距离较远,这里的人们也没受到什么影响。

但她完全没有想到,2005年发生在吉林市区里的爆炸事故,日后将会影响到她的生活。

2006年,街坊邻居们告诉马大姐,工厂生活区的对面要建一家苯胺厂,容易污染环境,动员她一起去反对。结果,这家工厂的老板对吉林市经济开发区的领导承诺,只要居民们不反对建厂,将会把化纤集团的职工居住区搬迁到市里,于是,马大姐开始和大伙满心欢心地等待搬迁了。

2009年3月30日,这家苯胺厂历经3年周折,终于开始投产,搬迁的事情也已无人提起。

4月23日,化纤厂各车间里的工人们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恶心症状。

住在马大姐家隔壁的是吴家姐弟,弟弟吴劲在腈纶厂工作。一开始,他和其他工人一样,都没太当回事,大部分人都依然坚持工作,毕竟“之前也有过中毒的事情发生,因为化纤厂生产过程也会有化学毒物出来”。

但到了4月27日,吴劲开始感到恐惧。上晚班时,刚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6)


回复

2014-04-20

这不是谋财害命是什么?

回复

2009-08-17

政府的责任,环境污染,为了经济不把人当人看,一句话都是为了钱

回复

2009-08-17

到现在我都在担心当年的水污染有没有毒害到我们的身体,难啊,活着真不容易!

回复

2009-05-17

说了也没有,都等于白说!官商勾结!

回复

2009-05-17

该项目环评和安评肯定有问题,化工厂与居民区的距离,以及化工厂与居民区的风向位置在国家标准中都有严格的规定的!招商引资、唯GDP、经济指标为上的悲哀!

回复

2009-05-17

心里赌得慌!

回复

2009-05-17

很明白的事情为什么到了政府就不明白了呢?

回复

2009-05-16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 难道这些就只是教条?

回复

2009-05-15

笔者提出了“毒源疑云”,事实上,专家、政府的检测是毫无疑问的,真正的疑问应在于为检测所制定的标准,即国家制定的法规。国家对于污染的检测的标准,是检测平均值,一定空间、时间的平均值。但不同的污染类型应执行不同的标准,对于苯胺的污染,瞬间污染值也是很重要的。瞬间的污染的危害性是极大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空间扩散,所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例如,一个人在一瞬间受到污染物的侵害而毙命,但事实上,平均检测值却显示正常,可见,检测标准是有一定问题的。因此,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国家的检测标准存在一定的漏洞;二、居民区距离化工厂过近。

回复

2009-05-15

如果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百姓的生命为代价,这种发展不要更好。

回复

2009-05-15

政府领导该杀

回复

2009-05-15

草菅人命啊!!环保部门当时怎么让他们通过环评的?每次公共安全事故,背后必不可少的除了无良奸商,就是无所作为的政府部门了!

回复

2009-05-14

是要GDP不要百姓的命

回复

2009-05-14

看来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也开始惟利是图了,人民的健康安全在利益面前竟然这样的好不值钱!!中国之悲,人民之悲,社会之悲!!!

回复

2009-05-14

要GDP不要命

回复

2009-05-14

变态的招商引资,失衡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大代表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