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子计算机到脑机接口,科幻与现实的界限模糊不清
很多科学家认为:人脑就是能在常温下运行的生物架构量子计算机。人脑的工作机制不同于0、1二进制的电子计算机(所谓“非黑即白”),而更多是在“混沌”模式下,瞬间做出极为复杂的判断与选择,匪夷所思又巧夺天工、浑然天成。
责任编辑:陈斌
2024年11月1日,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发改委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其中提及,加强基础应用研究,充分利用国内核技术研究优势资源,加大辐照生物效应、核基础数据测量等领域基础性研究力度;瞄准新药创制、新型放疗技术及高端装备研制等领域,布局一批具有原创性、前瞻性的重点科技项目;探索核技术在量子计算、新型储能、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中的交叉应用;推动核技术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开创核技术应用新局面。
1990年代初期,钱学森提出“灵境科技”概念,大致意思:科学和技术不再是以前那种呆板、冰冷、唯物的存在,而是以更接近真人的性灵般存在,使人类的使用与感受,都接近与真人打交道似的舒适与亲和。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几十年前的科幻,如今已走到我们面前。但任何传统单一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条块分割,任何单独的科技及其应用,都无法实现近似人的“灵境”状态。要想实现这种梦幻般科技跨越,多学科、多部门、多产业、多企业,跨界发展、联合研发、共享市场乃必由之路。
量子计算机
在所有要素之中,人工智能领域是所有产业的核心要素。在这方面,量子计算机,是AI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量子物理学产生一百多年来,量子计算机的实际研发仅近三十年。2011年5月11日,加拿大D-Wave 系统公司发布了号称“全球第一款商用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