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碳中和基金漂绿观察 | 2024绿色创变者大会

2024年11月26日,南方周末2024绿色创变者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邀请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学界及公益机构等各界代表齐聚,全方位透视全球绿色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可行路径与创新模式。

在大会现场,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发布了《碳中和基金漂绿观察(2023-2024)》,并由南方周末研究院研究员李嘉诚进行主题分享。

 南方周末研究院研究员李嘉诚

根据《碳中和基金漂绿观察(2023-2024)》(以下称“报告”),早在2004年,中国资本市场上第一个以低碳命名的公募基金就出现了。在2020年“双碳”目标被提出后,相关政策法规开始明确对“碳中和”主题基金进行鼓励,相关的基金数量和基金规模也开始蓬勃增长。目前市场现存的73只碳中和基金(包括低碳基金)的总规模在2024年达到388亿元;从数目和资金规模上,碳中和基金约占ESG基金的1/10。

李嘉诚指出,报告发现,针对基金漂绿,各国都在抓紧制定基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规则,包括命名规则、投资范围限制、投资后的披露等等,澳大利亚甚至为基金经理提供漂绿避坑指南。此外,从美国和澳大利亚近3年密集的监管行为可以看到,碳中和基金等作为投资产品,违法成本并不低。因基金未执行其环境投资策略,或投资了自己明确表示不投的高碳行业,单笔最高罚款达到折合人民币1.8亿元。

结合南方周末中国漂绿榜的评选规则,报告选择了两个标准来判断基金是否漂绿:第一,基金是否“避免了一般性声称”,即当基金声称自身是碳中和基金时,需要在招募书和年报中明确自身对碳中和的投资方向,并进行清晰有效的解释;第二,基金的投资行为是否“明确”,即基金应当遵循在招募书中承诺的投资方向,避免以偏概全、避免说一套做一套。

针对基金是否“避免了一般性声称”,报告发现,31只碳中和基金的招股书中,有20只碳中和基金的投资策略几乎覆盖了全行业、缺少明确指向;有4只基金的招股书非常模糊,完全无法和行业进行对照;有2只基金是关联指数的基金,未直接表示其要投资的行业;还有5只基金完全未公开信息。李嘉诚表示,报告认为这几种类别的基金在命名上有漂绿嫌疑。

针对基金的投资行为是否“明确”,报告发现,有26只基金在投资策略中未提及要投化学品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但实际上有14只基金投了;有40只基金没说要投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却有19只基金投了。整体而言,有实际投资的基金有59只,有漂绿嫌疑的基金有20只,占比超过了1/3。20只有漂绿嫌疑的基金,单只基金的最高漂绿投资占到了总投资的37%。

报告发现,碳中和基金的漂绿投资十分隐蔽。99笔漂绿投资当中,只有9笔投资的仓位在前10位,其余超过90%都不是前10重仓。李嘉诚补充道,“当我们去看基金的年报、季度报告、招募书等公告可以发现,对于10名开外的投资,往往没有主动公开。对于投资者,尤其是一般的散户投资者而言,如果看不到这些数据,也就很难辨别漂绿。”

在演讲的最后,李嘉诚表明了自己的期待:随着大家对气候目标共识的增强,政策制定者、碳中和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资者能够共同推动形成一个公平、有效的碳中和基金的投融资市场体系。

·更多关于绿色创变者大会的精彩资讯,将通过南方周末各渠道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