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1天!做“公益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如果说往年的“双十一”,人们只顾着关注:“你消费了吗?”
今年的“双十一”,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你助农了吗?”
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消费市场也正在迎来史无前例的繁荣。公益助农直播也在这股乡村消费热潮中显露出非凡的潜力。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越来越多地方乡镇通过电商主播们,借助线上平台,自信地推销当地特色农产品,吸引着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科技惠民的愿景实现了具现化。
消费也不再只是消费,而是人们的一种公益行为。每一个习以为常的快递背后,是人们对公益的一次参与,对乡村的一次关怀。
参与慈善公益,正在成为一件人人可为的事情。近年来,随着“99公益日”“热土丰收节”等各项公益活动越来越普及,人人公益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当公益慈善变得点多面广,如何把全民公益做得更深入,如何让慈善公益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更好反映时代诉求?
全民公益时代下,人们对公益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需要先锋者的引领和承担。
每一年,由南方周末主办的筑梦者公益大会都在寻找这样的“公益先锋”——以行动践行公益理念,以爱心关怀世界,以正能量影响着更多的人。
筑梦者公益大会希望,我们不仅要致敬默默行善的好人,而且要通过对先锋的表彰,鼓励大家探讨公益业态如何更好地创新发展,通过不同的渠道点燃更多的公益火把。
今年,四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优秀代表被推选成为了“公益星力量”的候选人。他们或行走乡间,关注三农;或以一己之力解救上百被拐儿童;还有多年来投身公益事业,以自身社会影响力推动公益的全民发展。
所有的河流都将流向善意,来自不同领域的公益引路者,正在从五湖四海而来,通过各自的“灯塔”力量,为乡村振兴、教育助学等多个领域注入善意和暖流,让中国公益发展迈上新台阶。
从新闻中走出来的公益使者
作为一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过去几十年来,白岩松见证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陪伴着中国公益事业做大做强。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担任新闻评论员,每一次社会公共事件的发生,他都站在了最前线。日复一日的新闻工作,在培养一位学识出众、专业严谨的主持人的过程中,也正在塑造他对社会、对大众、对公益慈善的理解。
白岩松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看到了更丰富和真实的世界,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似乎成了他的一个必然选择。
过去20年来,白岩松积极担任志愿者大使,长期从事健康宣传科普类活动,以健康宣传员的身份,持续为医护工作者发声。例如针对艾滋病、结核病等宣传防治工作,每年都进校园进行宣讲,并参加大量健康知识类的普及活动,服务大众。
针对教育行业,白岩松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了“子牛杯”社会调查征文比赛。目前该活动已进行到第18个年头,致力于鼓励新一代年轻人积极投身社会调查,了解民生民情。
针对新闻系的学生,白岩松在2012年还创办了公益教学“东西联大”项目,助力学生解决人生就业上的困惑和难题。不仅服务母校的学子,在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十年间,白岩松也曾多次为非双一流高校学生争权益做提案,促进公平教育的实现。
无论是在新闻媒体还是如今投身的公益慈善,白岩松始终出现在公众最需要他的地方。以新闻媒体人的敏锐,发现并帮助解决社会上的各类问题。他坚信中国的公益发展正在路上,终会成长为公众信赖的事业。
行走在广袤乡间的助农学者
做公益有一千种方式,有的人奔波于镜头前,有的人脚踩在大地上。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乡村、农业宛如中国社会的一片蓝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探索研究、创造创新。
杨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社会保障、慈善公益与非营利组织、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社区公共服务、老年人长期照护等领域的社会政策研究。谈到乡村振兴和关乎农业农民的公益慈善,杨团是绕不开的人物。
作为该领域的探路者,她常年行走在各地的田间地头,足迹遍布了中国的广袤乡土。
2005年,杨团带领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中心,帮助7家农民合作社创立了农民合作社的联盟组织——农禾之家,致力于通过对农民合作组织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乡村综合发展的道路。自成立以来,农禾之家目前已为全国27个省市的300多家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服务。
杨团认为,农村的发展关乎粮食、生态和文化安全。乡村振兴需要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要激发动力,就要重建农村集体经济制度。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历史上也是一脉相承的。从合作化阶段到如今乡村振兴阶段,发展集体经济组织起到了整合资源、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加强基层治理的作用。只有将集体的主体性与每个农户发家致富的自主要求有机衔接,以集体为中轴、为平台带动个体,公私兼顾、公私合作,才能更有效地激发集体和集体经济在农业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动能,促进农民有序实现活权、分享改革红利,带动整个村庄的持续活化和整体性的乡村振兴。
同时,已过古稀之年的杨团明白,公益慈善是需要一代又一代接力传承的事业,所以她非常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革命事业必须有接班人”。
因此,自2012年起,农禾之家开始探索乡村社区工作者的人才培养项目,旨在培养农村社区实践人才。杨团认为这些年轻人都是农村发展的希望,只要认认真真扎根在农村这片土壤里,不管文化程度如何,杨团都希望慢慢带他们扩大视野,支持和帮助他们成长。
据了解,农禾之家以人才为杠杆,依托研究团队开发的乡土人才培养计划,种子学员累计已达400余人,覆盖了300多家机构,辐射了上千个农村社区。
杨团身上还有很多标签,她还是《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的主编。从2009年开始,杨团每年都会出版一本慈善蓝皮书,一年一本报告,展示了中国公益事业15年来的发展路径和成果,具有重大行业意义。
乡村振兴是中国最大的慈善公益,在杨团看来,公益组织要眼睛向下,身体力行,将公益行动落地到乡村最基层,覆盖公共服务,才能促进城乡融合。
长路献给远方的“战地记者”
双脚沾满泥土的,还有来自香港的陈贝儿。
作为香港TVB的主持人,她曾主持并参与到多个节目的制作中。2021年,凭借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陈贝儿名声大噪。
这档节目历时3个月制作,辗转数千里,跨越了6个省份,探访了14个曾经极度贫困落后的地区。不靠复杂的后期,不靠花哨的剪辑,陈贝儿凭借自己的身体力行和赤子之心,真实地记录下全国各地不同山区脱贫的努力过程,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和赞誉。
无论是多遥远的山区,深山老林或荒野地带,作为主持人的陈贝儿都毫不含糊。她就像一名“战地记者”,以极高的身体素质实地走访各个角落。不摆架子,不问空话,用最平等的视角和最接地气的方式采访,并收获了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的一个个动人事迹。
今年,《无穷之路4-一带一路》正式上线。在两个月的旅程中,该节目探索了7个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陈贝儿继续用自己的双腿走向世界,深入了解当地的真实生活面貌,感受各国独有的风土人情。
更重要的是,该节目采访了在各地默默贡献的中国建设者。从荒漠变绿洲,天堑变通途,陈贝儿以纪实的镜头,记录了中国人在外国为当地人民建起的基础设施。把中国的技术传递出去的同时,更是向全世界以正视听,展现出中国人的智慧与优良品质。
事实上,《无穷之路》系列之外,陈贝儿还制作过许多高质量的纪录片。
《嫁到这世界边端》,展现了不同香港女孩的爱情故事和人生选择,探讨跨国婚姻中的矛盾与冲突;《用爱站起来》,聚焦香港的残障儿童以及相关的福利机构……陈贝儿始终坚持将镜头对准现实,关注女性,关注残疾儿童,关注扶贫。这份担当与勇气,难能可贵。
中国公益的发展之路也正如这无穷之路,仍有很多可探索可成长的空间。陈贝儿从未停下脚步,为需要帮助的群体持续发声,直到困境得到解决,她始终在路上。
17年打拐路上的平凡侠客
公益的珍贵之处,往往是看见细微处的困难。正如偏远乡村需要建设,弱势群体需要关怀。
今年是上官正义打拐的第17年,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帮助和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的路上。
作为民间打拐志愿者,“上官正义”是他的江湖名号。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成为了打拐志愿者,自此,上官正义开始关注拐卖儿童案件。也许是此前曾在武装警察部队当侦察兵的经历,让他拥有比常人更敏锐的眼光和触觉,在打拐路上,他似乎别有“天赋”。
为了这份公益事业,他牺牲了很多。此前,他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的时候提到,农村出身的他,目前虽然是退伍军人,但是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公益组织的报销费用并不能覆盖他的经济支出,日常生活也鲜有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多的时间精力都投身在打拐上。
显然,这不是一条常见的职业道路选择,但为什么他仍然选择把所有的精力投身于打拐?真正的公益也许只是来自于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哪怕此前有舆论质疑他通过打拐牟利,上官正义却明确表示,从未如此。“我就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那么复杂。”每次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被拐儿童和父母团聚,上官正义都感到无比欣慰。
正是有他这份不计较得失的行侠仗义,据媒体统计,上官正义这些年来解救了上百名被拐儿童。他的志愿行动也引起了公安部门的重视,多次受公安部门邀请参加“打拐”座谈会介绍经验。
做善事不难,难的是坚持。投身打拐17年,上官正义仍在路上。
2024年,他举报山东省青岛市有生物公司勾结医疗机构,组织人员开展代孕服务、售卖出生医学证明。经青岛市多部门介入调查,最终逮捕了犯罪嫌疑人,并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罚。
同年,他还联合媒体调查并举报了江苏省江阴市贩卖婴儿案件,引发舆论关注,在上官正义的帮助下,最终警方调查破案,解救了被贩卖的婴儿。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贩子也逐渐变得低龄化、网络化。上官正义也开始关注网络战场,通过网络聊天,用心理战术去和犯罪嫌疑人进行较量,取得他们的信任。
令他高兴的是,社会对被拐卖妇女儿童的关注度正在提高。这对一直呼吁天下无拐的上官正义而言,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改变。
上官正义用自身行动去证明了,只要有人在做,有人在推动,总会是好事,就总会有结果的。这句话不仅可应用于打拐事业,对于所有公益事业,更是如此。
南方周末第五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将于2024年11月25日在北京举行,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