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安魂曲》为震亡者安魂

“死亡降临,大地震动,”莫华伦说,“这歌词太适合纪念汶川大地震了。”他在5月12日晚演出的威尔第的《安魂曲》中担任男高音。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朱晓佳 陈晨

“愿永恒之光照耀他们”

“死亡降临,大地震动,”莫华伦说,“这歌词太适合纪念汶川大地震了。”他在5月12日晚演出的威尔第的《安魂曲》中担任男高音。

晚八点,石室大教堂内华灯齐亮,空气闷热。包括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在内的700名观众在大教堂内坐定。指挥家余隆站到了祭台前专门安置的指挥台上。80人的广州交响乐团和70人的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在教堂的前排排成了长方形的乐池。

在全场屏息中,《安魂曲》第一乐章以极弱的力度开始。接着,在加弱音器的大提琴微弱的下降音形后,弦乐奏出A小调和弦,男高音莫华伦和男低音龚冬健祷告般柔和地用拉丁语唱出“安息”二字。女高音、意大利歌剧院的独唱演员孙秀苇安静地唱出“天主赐予他们永恒的宁静和安息”,与第一小提琴颇具感情的旋律完美地交织在一起。管弦乐和人声混合的交响,回荡在亚洲最大的石头建筑的教堂肋骨形的穹顶和四壁间……

一辈子写了《弄臣》、《茶花女》、《假面舞会》、《阿依达》、《奥赛罗》等经典歌剧的意大利作曲大师威尔第·朱赛佩(Verdi, Giuseppe 1813-1901),在1874年写了悼念意大利诗人、小说家曼佐尼的《安魂曲》,5月22日曼佐尼去世一周年的时候,在米兰马可大教堂,威尔第亲自指挥120人的交响乐团和100人的合唱团首次演出。后来这部《安魂曲》在欧洲各地流传开来,成为与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并驾齐驱的19世纪最伟大的宗教题材合唱作品。

当这部《安魂曲》写作时期,由法国工程师稽明章(Guillemin)按哥特式风格设计的广州石室大教堂正在建设,它于1863年奠基,1888年落成。一百多年后,它们在石室会合,祭献给“5·12”汶川大地震中遇难者逝世一周年。

安魂曲在西方通常都是在教堂演出的,在中国的教堂中这是第三次演出,也是第一次演出威尔第的《安魂曲》。莫扎特的《安魂曲》分别于2006年在北京王府井教堂和2008年在上海徐家汇教堂演出。2008年5月,由邓小平女儿邓榕率领的中国爱乐乐团和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在保禄六世大厅为教宗本笃十六世演出,被国际报章称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