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全球疯抢,“地沟油”变“黄金油”

中国用“地沟油”生产的生物柴油价更便宜,而欧洲主要用菜籽油作原料。

围绕生物柴油的销售问题曾爆发知名的“石油反垄断第一案”。

抢油大战正在看不见的地方拉开帷幕。

发自:成都、上海

责任编辑:冯叶

夜晚的成都春熙路,收油人在收油。南方周末记者施璇/图

夜晚的成都春熙路,收油人在收油。南方周末记者施璇/图

晚上8点30分,成都春熙路上的火锅店正值用餐高峰。店里人声鼎沸,食客们在辛辣的红油汤底间“交换口水”。门外,一辆辆满载着空油桶的面包车从城郊赶来,收油人进入工作时间。

他们穿着耐油污的牛仔布工作服,将几个超大的空油桶叠放在平板车上拉入餐厅后厨,置换出盛满餐厨废油的旧油桶。来回不到20分钟,一家餐厅的旧油清理完毕,收油人开车奔赴下一家。

这些餐厨废油,常被人们唤作“地沟油”,但这一表述并不准确。按照中国国家标准,狭义的“地沟油”是指从餐饮业下水道和隔油池中提取并简单加工的废弃油脂。其与泔水油(从餐厨垃圾中分离回收的油脂)、煎炸废油一并都属于餐厨废油。

“地沟油”一度谈之色变,但过去十年,“地沟油”已悄然发生变化,成为有着巨大经济与环保价值的“黄金油”。

被收集起来的餐厨废油大部分会流向处置公司,被加工成工业级混合油(Used Cooking Oil,下称UCO)。而UCO是生产生物柴油和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原料,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益,是全球市场争抢的对象。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UCO出口国。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1-9月,中国UCO出口总量达到了212.46万吨,同比增长55%,已超过2023年全年的出口量。出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新加坡。

“地沟油”为何遭疯抢?

为“地沟油”代言

2011年,在荷兰读环境能源硕士的上海小伙刘疏桐看到一则新闻:荷兰航空将“地沟油”作为燃料,助飞机上天。

那时,在他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里,“地沟油”是威胁食品安全的公敌、需重点打击的对象。

2012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通知,禁止将“地沟油”生产加工为食用油,并对制、售行为入刑。

虽然监管严格,但处于产业源头的收油市场实际上还是一片蛮荒。

成飞在2012年前后进入成都收油市场。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那时的收油市场更像是抢山头的人情江湖,谁来收、怎么收,都没有明确规定。他和妻子每天傍晚出门收油,夜里一两点收工。昼伏夜出、重体力、工作环境差,赚“毛毛钱”,“压根就没人看得上这一行”。

他们将从餐厅收来的废油卖给油脂处置公司,之后加工为动物饲料混合油。但2013年后,饲料中也禁止添加废油脂。

此外,还有少部分废油流向生物柴油厂商。生物柴油主要用于环保增塑剂,后者可用于PVC(世界第三大合成聚合物塑料)的生产。

当时的餐厨废油,还无法支撑起生物柴油厂商的需求。

根据生物柴油龙头卓新能越(688196.sh)在2014年首次提交的招股书,中国废油脂市场主要以个人经营为主,而对个人从事废油脂经营业务无统一的法规。卓越新能甚至需进口相当份额,以满足原料需求。

在荷兰,刘疏桐看到了把“地沟油”转化为交通燃料的可能性。整个欧洲为了减排,开始在车、船、飞机上试用生物燃料。

好奇心驱使他进入荷兰航空的生物燃料供应企业skynrg工作,后来逐渐负责亚洲区业务。刘疏桐的主要职责是在日本、韩国、中国等地寻找“地沟油”和其他生物燃料,然后运往欧洲。

20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