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一吨”,不如“微言一克”丨戴海斌的2024年阅读札记片段
“二三好友,聚众读胡”,竟至于有如此局面,“民间学术”所凝聚的能量与体现的公心,让人感佩
责任编辑:刘小磊
时近年末,蒙编辑注念,询我“今年看了啥非虚构类的好书”,并嘱“有值得推荐的,略加评点,写个年度书单”。我读书杂而乱,向少章法,整年来在学校中囿于“耳学之制”,匆匆碌碌,几无力自拔,平心静气地正经读书反而寥寥,此最为恨事,又岂敢学了“评点家”做派一通批点识别,甚而大胆老脸开起单子来?以下文字,就本年较认真读过且印象深刻者,略择数种,稍为敷说,只能算是抄书备忘的“札记”之属,并无“荐读”的深意,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一、《中国历史研究入门》
日本学者砺波护、岸本美绪、杉山正明合编《中国历史研究入门》中译本上下卷(邹怡译,中西书局2024年10月),新鲜出炉,书中附有我写于2024年2月28日的一段“阅读感言”。此书原版于2006年,我买了日文本,写文章有过参引。本年初,承出版社信任,见示译本,先睹为快,又重点重读了“近代”部分。
东瀛学界一向有隔一段时期编纂研究入门书的传统。此书由29位一线研究者共同执笔编写,算是目前关于中国史(从先秦至近现代)最近一种“入门书”。所谓“支那学”“东洋学”与当代中国史研究不乏共通的一面,当然也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本书通过“视角”“研究”“史料”三个层面,呈现学术进展的整体样貌。书中对于“近代”的时期划分基本从旧,但充分注意研究理路的更新,如强调中国近代史超越“革命”的“连续性”一面、重视中国内生发展因素,等等。作者有清晰的主体意识——“日本的中国史研究是从他者视角入手的历史研究”,对日本而言,中国史归根结底还是外国史,反映在“研究进展”的解说上,无论是从“地域”视角清理明清以降社会内生制度及政治文化,抑或以“亚洲”为方法来为中国史定位,其共同之处落在打破绝对的“国家”框架。傅斯年论史,尝谓“本国人虽然能见其精细,然而外国人每每能见其纲领”。(《史料论略·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中国读者对于此类“研究入门”的运用,除了直接获取资讯,更大价值或在借助“他者的视角”反观自身可能存在的偏蔽。在此意义上,本书“近代”“现代”两章,最宜与第十二章“世界中的中国史”并看。
本书既为“研究入门”,对初学者十足友好,关于“研究法”和“史料”,各章均有“丁宁”(郑重其事、恳求周到的)解说。又专辟一部,从“目录学”“金石学·考古学”“地理学”三个方面详说“史料解读法”,并设附录,介绍资料收藏、文献检索等基础问题。日本人研究向以实证见长,但时代变化也在塑造新的学术生态,新一辈作者敏感到“史料与研究的巨大变化”——过去备受推崇的“旁征博引”是只有少数研究者依赖个人能力和研究条件方能具备的本领和特权,而“现在‘旁征博引’已成为一项稀松平常的工作”。本书各作者不同程度均在反思与回应这一命题。作者之一冈本隆司引用前辈学者市古宙三告诫之言:“将已知的内容振振有词地换个说法,只能算作随想评论,称不上学问研究。”(《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 (增补版)》),感慨在当下“如此便利的时代”,史料的积累和驾驭反而成了问题,结果是“缺乏素养和自制的粗陋议论及著述竟大行于世”。(页383—384)东邻学界出现的问题,同样见于神州,由此引发士夫羞恶之感甚或过之。兹事体大,不可造次。冈本隆司有二语,辞近旨远,在此引录,愿读者三复斯言为幸——
“魔鬼藏在细节里。用简化的概念、模式、数值来替换、理解丰富多彩的历史事实,是一种求知上的怠惰,一种对历史的亵渎,一种知识上的傲慢。……概念、理论最终只能作为立论的参考和通过归纳得到的结论,而不能作为进行解释和演绎的出发点和公理。学说归根结底不是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