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从历史到演义:一把大火,各自表述
因为私人感情败坏家国大业,当然是不对的;可是,如果一种家国大业,让私人感情都没有留存的空间,那样的社会,一定是非常可怕的。
一个允许多种重要价值并存的文明,才有弹性和韧性,才能经历几千年多灾多难的历史,仍然有它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陈斌
赤壁之战大名鼎鼎,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堪称是一团迷雾笼罩中的战争。《三国志》里关于赤壁之战的内容,少得可怜,而且零零碎碎。因为和官渡之战不同,这是曹操失败的战争,所以曹魏方面不希望多说;蜀汉方面,蜀汉没有修过自己的官方史,也就没有留下多少材料;《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出生在赤壁之战后二十多年,他要找当事人做口述史,也已经并不容易;东吴方面,这是他家的光辉历史,资料倒是相对多一些。
《三国志》中的赤壁之战
把《三国志》的零碎内容拼起来,赤壁之战大致是这么个过程:
建安十三年冬天,孙权得到了曹操已经占领荆州的消息,跃跃欲试,很想和曹操较量一下。可惜手下的人大多数不支持,这个心态很好理解:一是觉得打不过,二是本来就不想打。
投降曹操可耻这个想法,是后来发明出来的。这时多数人的认知里,曹操确实就代表汉朝,归顺朝廷不挺好吗?大家不好意思直说的是,你孙家是满手沾满血污的军阀,追随你也没什么体面。
三个人,帮助孙权下定了和曹操一战的决心。
一个是诸葛亮,诸葛亮用了三招:
第一招是激将法,对孙权说,我家刘豫州是了不起的人物,不能降曹操,但你这样的,可以降。——这种话术,是很容易把事情谈崩的,而且仿佛有苏秦张仪之风,不是大政治家风范。所以很多研究者对诸葛亮这番话评价不高。不过当时孙权少年君主,急于证明自己,特别怕被瞧不起,所以也可以说是有针对性吧。
第二招是证明刘备的实力还不弱。
曹操那边势力那么大,你又刚打了个败仗,你得证明你还有联合的价值,是个够资格的盟友。
诸葛亮亮出来的刘备的资产:
一是关羽麾下有“水军精甲万人”,这个是刘备手里真正的精华,后面会讲到,关羽的水军战斗力是极其恐怖的,不过当时这支部队的战斗力还没有被实战证明过,所以对孙权来说,大概只是一个数字,体会不到这个数字的质量。
二是“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个孙权比较熟悉,毕竟从孙策时代开始,江东就在攻打江夏郡,彼此有丰富的交手经验。孙权的印象大概是这支部队是我手下败将,强不到哪里去,但也还成。
诸葛亮第三招是论证曹操的军队看似强大,但有致命缺陷。
具体又是三点:第一,长期高强度作战之后,军队已经疲惫;第二,北方人,不习水战;第三,荆州民心并未归附曹操。
诸葛亮的说辞,对孙权是有触动的,他算是比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是正史有记载的诸葛亮第一次为刘备立下重要功勋。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就是“军师”这个头衔,是赤壁之战后,诸葛亮才有的;这时候,关羽是荡寇将军,张飞是征虏将军,赵云是牙门将军,诸葛亮的级别仍然比他们要低。这就是行政系统,不管诸葛亮这时实际地位如何了,面儿上的东西,还是得慢慢来。
另一个帮孙权下定决心的是鲁肃,鲁肃向孙权证明,我们归顺曹操没关系,以后还有官做;就是你不行,你投降了曹操,你这辈子就完了。
还有一个是周瑜,最关键的还是周瑜。
周瑜非常聪明,一上来先给曹操扣了一顶此后一千八百年曹操再也摘不掉的帽子:“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曹操号称是汉朝的丞相,但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
从前面周瑜和鲁肃的谈话看,周瑜引用谣言,证明汉朝注定马上要完,江东要出新皇帝了。周瑜自己才是汉贼,你都宣扬汉朝要完了,你还不是汉贼?
但周瑜是那种非常聪明的高干子弟,看大家急于投降曹操的样子,就知道宣扬孙权可以当皇帝,根本没有群众基础。所以他先给曹操脑袋上扣个屎盆子,然后说,我们是来打扫卫生的,“为汉家除残去秽”,宣扬自己是大汉忠臣。汉朝的合法性这东西,我不信,但既然你们都信,我就利用起来压你们。
然后周瑜比诸葛亮更全面深入地讨论了曹军存在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周瑜身上就闪耀一种我军必胜的信心,有没有刘备都没有关系。
一番话把孙权说激动了,宣布和曹操势不两立。
是曹操主动开战的吗?
然后,看曹操方面。
有个疑点是,曹操当时有没有打算和孙权开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