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用人单位限定985、211毕业生:关键在于降低摩擦成本丨快评

从经济学的逻辑看,所谓的歧视,其实有两种:一是效率歧视或假性歧视,二是非效率歧视或真歧视。两者的区别在于,假设企业招了名校毕业生没有招双非毕业生,如果表面上看是因为前者比后者的学历过硬,实际上是因为前者比后者的工作能力强,那么就是效率歧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利;如果明明后者的工作能力比前者强,但仍因为前者的学历比后者好看而招了前者,那么就是非效率歧视,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

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摩擦成本,这样对企业与求职者都有利。

责任编辑:辛省志

日前召开的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透露,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同期,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尤其“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这一条,广受网民关注。

“三严禁”并非新提法,其最早见于2013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凡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招聘活动,要严格做到“三个严禁”: 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

“三严禁”等前两条都涉及“就业歧视”问题。禁止用人单位发布含有限定985、211字眼的招聘信息,适用的场景有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2)


璐冰婳
回复

璐冰婳

2024-11-20

当学历不是能力的唯一辅证时,以学历为幌子的诈骗才可能偃旗息鼓。

Morgan Chen
回复

Morgan Chen

2024-11-20

这种规定没什么意义,正如张雪峰说的:世界500强企业从不去地方院校招聘。另外,如果985,211和普通高校没区别,那国家搞双一流干啥呢?直接取消双一流不就得了吗!但是,承认受教育对象具有个体差异性,这是个客观规律,这也是为什么有一条教学原则叫“因材施教”。主张对所有受教育者进行无差别教育,出发点很好,但这既不可行也不可能。“高分低能”也好“低分高能”也罢,都是特殊情况,不能当一般对待,这种个案在统计学里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国家层面对应的是整个整体,而不是具体的个人。期冀通过行政手段发布命令磨平所谓的“学历歧视”,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与其说是“歧视”不如说这是一种“差异”。

135****9991
回复

135****9991

2024-11-20

社会只管选择,而非辅育。这是命运的安排

NAPOLEON  VII
回复

NAPOLEON VII

2024-11-20

可是好学校毕业的学生本就不一样。这样的话,学生们之前10多年付出的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勇敢记者冲冲冲
回复

勇敢记者冲冲冲

2024-11-19

老说歧视,根本问题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在变少。

130****5488
回复

130****5488

2024-11-19

这个啊,有利有弊,我看是弊大于利,当官的有本事的人都可以把他那个不成器的孩子。送进体制内的单位了。。

我不理解
回复

我不理解

2024-11-19

这不就是歧视

燕山快雪
回复

燕山快雪

2024-11-19

教育部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发布这个通知是必须的,因为规范和引导是其职责。社会招聘与其说是双向选择减少摩擦,不如说是对自身实力认知的博弈。

之乎者也
回复

之乎者也

2024-11-19

这个规定形同虚设 你就想想为什么有的人找对象挑来挑去 有的人买菜选来选去 就知道这个规定实际效果了

大熊
回复

大熊

2024-11-19

明规则被禁,为潜规则提供了便利

ziyou
回复

ziyou

2024-11-19

歧视不会消失,只会以一种更隐藏的方式展开

186****0789
回复

186****0789

2024-11-19

学历不等于能力,在用人的过程中,有人值得培养,可以被培养,有人却永远如同扶不上墙的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