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与绝望之下,生与死的矛盾之舞——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 高中组一等奖

荒诞与绝望之下,生与死的矛盾之舞——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 高中组一等奖

第四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一等奖

作者:彭悦宸

学校:西安市第三中学

指导老师:高洁

评语

点评嘉宾:

“比《兄弟》更荒诞,比《活着》更绝望”。《第七天》以主人公杨飞的视角展现了其死后七天的见闻,生活的荒诞与生存的绝望扑面而来,爱的纠结、人性的复杂、苦难和希望的思考汹涌而至,这是一场充满震撼与讽刺的死后之旅,更是一场对现实酣畅淋漓的无言批判。

小说中,人物的境遇构成一组组矛盾,但同时,在小说的整体视域下所有矛盾又得到了解释、转化和统一。余华用“社会新闻的什锦果盘”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与现实对立的亡灵世界,写的不仅仅是死亡,重点是通过死后世界反映生前世界。用第一视角以死观生的独特手法,在生与死的叙述距离内,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思考,对人性的探索......

生存绝境中的灵魂救赎

 “我祝你进入死无葬身之地。”这句话在你没看书前会觉得是诅咒,甚至会跳脚将出言者痛打一顿,但研读之后,你会觉察出到其中的温柔。 “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伤痛,没有仇也没有恨……人人生而平等。” “死亡不代表生命的结束,而是走出了时间,有墓碑的人得到安息,没有墓碑的人得到永生。”生前无人挂念,甚至一块墓地都不曾拥有。去往死无葬身之地,得以另外一种形态永生,跳出了世俗的重重枷锁,超脱了时间亘古长存。

在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什么都是虚构的,虚构的餐饮,虚构的棋局,但是却不虚构真情。虚幻与现实交织渗透。开头的“诅咒”揭开薄纱,露出它“祝福”的本质:在这里的地上有青草和鲜花,人们是大家庭的一份子,每一个人都是互帮互助的亲人。没有不公平的待遇,也没有朝九晚五的繁重压力,人们终于得到了渴望的平等。在死无葬身之地,活着时浮萍一样无依的人们最终获得别样的温暖,不禁让人思考:为何幸福不在现世,不在来生,而在亡灵世界?这看似荒诞的设定,实则是对现实世界深深的讥讽。

阶级象限中的交织画卷

你可敢想,亡灵殡仪馆的候烧区居然有着贫富分化?贵宾区是真皮沙发,寥寥几人拥有“V”字头的号码,享受着高档寿衣,骨灰盒,炫耀着“海景房”“大别墅”。而普通区则坐着塑料凳,排着几十个人的长队,聊着物美价廉的话题,甚至有人没有整容,便被匆匆送往殡仪馆。

在这里,贫富对立尖锐,金钱或许成为了衡量死后“生活”条件的唯一标准,穷人和富人成了矛盾的双方。可一切在市长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改变了,金钱在权力的面前黯然神伤,穷人与富人,在这时全部都成为了翘首以盼,等待市长遗体烧化的普通人。矛盾的双方在外因的强力作用下,不可避免的实现了统一。余华笔下的亡灵世界依然等级森严权力至上,透过稀奇古怪,甚至令人发笑的故事,展现真实的社会典型问题,无情的揭露时代之弊和人性之恶。

善恶、福祸的悖论深渊

如果说杨金彪是杨飞的父亲,那么李月珍一定是杨飞的母亲。在看到捡回来的杨飞时,这位杨金彪同事的妻子,不久前曾生下了一个姑娘的女人,毫不犹豫的再一次当了母亲。桌上只剩下一块肉时,她毫不犹豫的夹给了杨飞,全然不顾女儿盼望的眼神;当杨金彪的相亲对象要求他将杨飞送往孤儿院时,即使她的生活也很拮据,她依然决定收养杨飞。正是这样一位善良的,伟大的,全身笼罩着母性光环的女人,却在道破了医院恶毒的弃婴秘密后遭到了惨烈的报复。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在傍晚的大街上,她因为一场“普通”的车祸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哪怕死后也只剩下了不知几人拼凑而成的骨灰。善良的她一生的都没有验证“好人有好报”的美好愿景,其遭遇的剧烈反差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猛烈攻击,是对现实社会的质疑,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是否还要积德行善?

在生的那边她是郝霞和杨飞的母亲,在亡的这边她是二十七个死婴的共同母亲。人世间的不如意,终于在死亡世界里得到了还愿。有着二十七个婴儿的陪伴,她重新找到了当母亲的感觉,是一种幸福的感觉,更是一种以其它方式实现价值后的无限满足。现实世界无法改变,在虚拟世界中余华给予了这组矛盾以统一,在死后世界尽量给予的回报与公平,这是作者对现实无奈的深深叹息,也承载着他对光明世界的希望和向往。

 正是因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本身就是矛盾的集合体,同时所处于客观矛盾的社会中,便产生了这样或那样新的矛盾。贫富的鸿沟触目惊心,富人们过着奢华的生活,穷人们却在死亡的周围横跳;暴力执法的祸事,公权力的滥用让无辜的百姓承受着无尽的折磨;爱情的曲折与亲情的温热,生活的不易与温情并存,人们面临利益时的劣根性与人们困境中的相互扶持。种种矛盾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新闻早已变成旧闻,但重新翻开的那一刻,发现其中的故事依然映射着人性的光辉与世俗的冷暖。愿世间充满光明,不要让死亡成为众生平等的唯一净土。满篇都写着死,却教人更好地生,或许才是余华为读者设下的最大矛盾。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