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井烟火之罅隙,窥见民国人之性情——读《四万万顾客》有感 | 高中组一等奖
由市井烟火之罅隙,窥见民国人之性情——读《四万万顾客》有感 | 高中组一等奖
第四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一等奖
作者:胡庭悦
学校:深圳中学
指导老师:钟龙辉
提到民国,浮现于人们脑海中的往往是它的战火纷飞或是大师名流的传奇故事。纵然是民国这样混乱又不失浪漫的年代,撇开那些神话般的人物的光环,从普通的百姓的生活中我们更能窥这个时代的千姿百态。
在书中,作者卡尔·克劳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走进芸芸众生中每天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生活,洞悉了纷纭商品交易背后折射出的林林总总。那里有晴天随处可见的方寸地摊,有奔跑在人流之中的黄包车夫,有黄浦江畔引人注目的广告牌,有在琳琅商店间穿梭的男男女女……作者眼中,这四万万中国人“有意思,惹人恼,令人迷惑,却始终可爱。”从中我们得以窥见属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模样。
中国人是不同寻常的顾客:他们执着于自己的执着。中国人一旦习惯了某个牌子,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忠实的消费者,齐刷刷地忠于该品牌——这可以归结为中国人对消费习惯的“专一性”。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喜好与产品的优劣,即便别家的价格低,他们依然会坚定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习惯的,哪怕价格更贵,也不会做出改变。这种齐整性和忠诚度对于新兴的品牌而言是致命打击——它们难以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也许是在民国这样社会动荡的年代,人们普遍缺乏生存的稳定性,所以更不愿意追求变化。又或许是天性使然:老子的《道德经》中讲述到,“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这自古以来流传的名句其实也诠释了这一点:他们大多数都追求稳定与长久,谨慎不冒进,不愿为平静的生活凭添变数,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更是如此。
中国人是“无需推销”的顾客:他们在购物时明确而坚定。民国时期的中国人相比于美国人更难接受推销,大多数时候他们知道自己想买什么。倘若他面对的事情不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之内,就会向懂行的朋友寻求建议,因此等到真正消费时几乎已经不需要推销员了。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消费习惯,一般都是明确的需求而不是漫无目的,而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影响。《论语·学而》中有云,“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孔子教导人们对任何形式的雄辩都要保持警惕,他认为这是一种狡猾而具有欺骗性的虚情假意。因此,在这类文化观念的长期熏陶之下,人们会对那些口若悬河、旨在让他们掏腰包的人重点防范。钱关乎民生的大计,他们在涉及到钱的问题时谨慎对待,在经济不景气时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人的天性表现在金钱和消费时更为谨慎和保守,其中还有交情和信任等重要因素。
中国人是踏实勤奋的劳动者:他们不仅需要完成工作,还积极地展示自己、展现工作的活跃度。书中提到作者家中的苦力始终忙碌不停,虽然他已过了试用期,工作十分稳定,却依然乐于努力工作。究其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浸染。他们的祖先认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作不可或缺,即使他们工作地不那么用心,雇主也很难开除他们;但是他们发现,倘若在雇主能看到的地方辛勤劳动,工作就更容易拿下,等到人家付钱时心里也更舒坦。既然工作终归是要完成的,何不当着众人的面完成,让大家见证自己的功劳呢?中国人的天性在劳动工作方面:他们勤奋踏实,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也敢于展示,向他人证明自己;他们不是华而不实徒有其表地吹嘘,也不是默默完成使别人无从发现,他们努力且自信,劳动后收获,做到问心无愧。
数百年来有所改变亦有所传承的人性,至今你我也仍然浸染其间,这是一股文化潜流。民国时的中国人的天性,至今其实仍有部分未曾改变。一个时代的人折射一个时代,尽管经历了百年变迁,如今的人们身上亦可寻找到他们的影子。而我身边的人们便是如此,他们中有执着于某个事物从不改变的,但也会尝试新事物并发现其中不同但一样优秀的地方;他们中有面对销售员热情推销而避之不及的;他们中亦有认真努力、踏实工作的,但有的积极表现,张扬态度,有的选择孤芳自赏,内敛低调……他们都是曾经四万万中国人中逐渐壮大起来的队伍中的一员,与百年前的民国相比,也许他们更愿意尝试、更愿意了解,更喜欢学习,更热衷新鲜,他们如今有了更多走向更高更远的勇气和机会。这种变化也正折射着数百年里的沧海桑田,见证着祖国在走向繁荣富强的路途中姹紫嫣红开遍。只用寥寥数言去概括一个时代的中国人的天性是片面而不完整的,从四万万到如今的十四亿中国人,他们合起来方可瞥见时代的缩影,但是单独来看,他们又始终是千千万万个独特的个体。有的也许“有意思”,也许“令人迷惑”,也许“惹人恼”,他们是无限可能,他们的万般模样始终可爱。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从市井街巷中,从车水马龙里,从人间烟火气的罅隙之间,窥见我所热爱的这片土地的变迁之日新月异,亦窥见一个时代的发展之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