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孤独铺下通向希望的路——《百年孤独》有感|初中组三等奖

第四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 张朔瑜

学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指导老师:常君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最终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但,生命也是有重量,是有意义的。

百年家族,七代祖辈,一卷孤独。在书中布恩迪亚家族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传奇。兴盛到衰落,热闹到冷寂。有的追求爱情和自由,违背伦理;有的追求权力和金钱,到头来尽数变为云烟;有的从不想要什么,在这个家族无声生长,又无声凋零。

从呱呱坠地,到抱憾而终。你是独行者,孑然一身,却又不畏孤独的严寒,只一人独行。所衍生的并非简单孤独,你可以暂且视其为形单影只的悲哀与落寞。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于无人问津中销声匿迹。这才是所谓的孤独,奥雷里亚诺上校坚持不懈地熔铸金鱼,阿玛兰旦重复不停地织着寿衣,乌尔苏拉马不停蹄地工作生活,特拉内尔与人纠缠,妄图麻痹自己。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在孤独中妄图摆脱孤独,却又在无法逃脱的宿命中希冀保持清高的孤独状态。这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悲哀。我不曾经历派别争斗中金戈铁马的岁月,也不曾经历如此精神孤寂的悲戚苦难。但它的确吸引着我,牵着普通平庸的我,记起自己最初的模样。尔后便悄无声息地认定自己本来就是现在这般模样,待到漫漫长途殆尽便心安理得了吧。惶恐是我,悲哀也是我。回望熠熠生辉的炙热青春,回望披荆斩棘的艰辛,不知何时我扬帆远航,引吭高歌的磅礴热望啊,被掐死在时间的夹缝里。

我将这泯灭的满腔热血叫做沉淀贯彻吾身,佯装孤寂伴身。因为我恐我非美玉,故踟蹰不敢雕琢,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不肯与碎石瓦砾为伍。就如同近乡情怯般与所谓前程保持着适当距离,在奋斗与躺平之间选择了奋斗着躺平。不知何去何从于沉溺与获救间徘徊。庸庸碌碌浑浑噩噩度日。想摆脱这种孤独却又无可奈何地享受着孤独。

正所谓‘百年孤独’。再回首这相同命名的传统,这家族精神的延续,所有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布恩迪亚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惊人的相似命运的家族成员,以及弥漫在这个家族的孤独的精神,让我在时间的洪流里看到个人的孱弱无力,孤独执着只会留下悲伤的痕迹。剥下可什么也没有留下。但我相信一生总会有望,也一生怀抱热望在这破败不堪的边缘试探着成长,经历风霜踏遍疮痍的土地却初心不渝。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过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现实。”《百年孤独》中这样写到。诚如斯语,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不要为华而不实的过去沉醉,为虚无缥缈的未来担忧。重要的是把握当下,不念过往也不畏将来。在风华正茂的青春迷途知返,铭记岁月的热望,在来时的路上熠熠生辉。

身受宫刑的司马迁忍耐孤独意志坚定,挥毫写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仕途不顺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耐住田园的孤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田园派开山鼻祖,在他孤独的生命中得到了装点;双腿残疾的史铁生奋发而起耐住心灵的孤独,在文坛上开出了倔强的生命之花。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耐不住孤独?既然在孤独后是希望,那我们便更要耐住孤独,向成功与希望走去。在生活中亦是如此,当下的社会节奏过快,不断地有产品和人际关系在更新迭代。我总是不断地与繁华共舞,待到宴会散去,人潮褪去之时,蓦然回首,才发现有我,也只有我一人怔愣在繁华的余烬中,不知何去何从。所以,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自己独处。孤独地来,又孤独地去,没有谁会永远记住你的名字。学会适应孤独,并与孤独坦诚相待,才可以称得上成功。

孤独并不是一个负面的词,它并不代表寂寞,也不代表无助,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情感表达,一种内心的体验。

孤独,也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孤独的时刻,是我们与自己对话的时刻,是我们反思自我,提升自我的时刻。在孤独的时刻,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去听那心底的声音,去追寻那深藏的梦想。正是在这孤独的时刻,我们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希望,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而希望,正是孤独的彼岸,使我们在孤独的夜晚看到了曙光,使我们在困境中看到了出路,使我们在挫败中看到了机会。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面对孤独的勇气和决心,可怕的是在孤独中迷失了自我,可怕的是放弃了孤独,放弃了希望,放弃了前进。

黎明的光脱胎于最深的黑夜,晨光微曦中晨雾的缄默褪去了日子的荒索,天光中乍涌出的光如无数热切的期盼,远山经得起经年累月的艰辛苦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孤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希望。在孤独中找到希望,于希望中找到方向,坚定不移地向着希望前行。

我踽踽独行,奔赶一场与山海的孤独澎湃。唯有耐得起孤独,才经得起繁华。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