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围城》| 高中组二等奖

我与《围城》| 高中组二等奖

第四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二等奖

作者:李卿丞

学校: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

评语

点评嘉宾

明媚温暖的阳光,细腻潮湿的沙滩,让一心向海的少年发出久违的一笑,迎面而来的海风,清凉中夹杂着脱不掉的腥涩,少年的笑容微滞。

望着浩瀚却看似平静的大海,躺在遮阳伞下的少年思寻着来时的目的,那个他抛下繁重课业的理由。然,临行前的兴奋与欢欣,被这咸苦的海风吹散了,徒留半分失落与寂寥。

父亲好像看出少年的心思,他递过一本小说,正是《围城》。莫非他看出了儿子此刻正为学业之“围城”所扰?还是他仅仅想让儿子去细品小说中那句为世人所熟知的“生活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的奥秘?

少年进入钱钟书先生所描绘的《围城》,他看见方鸿渐船上船下、城里城外、国内国外,自大且虚伪的乔装;他看见苏文纨年少年老、屋里屋外、婚前婚后,美艳且多情的面庞;他看见赵辛楣相知相熟、信里信外、人前人后,慷概且痴心的模样……

同时,他也看见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家里家外,那个执着又迷惘的少年。他是方鸿渐,是苏文纨,也是赵辛楣。他有着和他们相似却不同的特征,既矛盾又统一。

摇头,少年面向无垠的大海苦笑。他嘲笑他们的矫揉造作,也讽刺自己的同病相怜。是啊,他有着和他们一样的境遇,总是被困在各种无形的围城中。

他在沙滩上奔跑,和他们一起撞向那座高耸的围城,却将自己和他们都撞成一堆堆小小的粉末。很快又被一阵海风下聚拢,在阳光下缓缓地重塑成一个大大的人形。

赶海的少年还是最初的模样,没有一丝改变。他不想为“城”所困,因为他仍然要追寻那片心之向往的大海,那个被他小心翼翼护在怀中的梦想;所以,他依旧日夜兼程,埋头赶路,在出城的大道上奋不顾身地奔跑。

只是,少年也会在温暖之“城”中流连彷徨。他有时是“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方鸿渐,幻想着是否也可以去海外混个文凭,捞个海归身份;他有时也是“白拉日隆子爵号”上的苏文纨,轻蔑地俯视学业平平的同学,自大地认为自己已傲立山巅;他有时还是“心思单纯”的“好侄女”孙柔嘉,卖力地在球场上拼杀,只为获得场外心仪女生对自己的敬仰与崇拜。

对,那个少年就是我——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压力的高三学生,一个热爱星辰和大海的男生。

渐渐地,太阳追随着鸿渐等人的车辙迈入远方的天际,不见了踪影。嗅觉灵敏的海水涌向散发着油墨味的我,细呷鸿渐等人一路的酸甜。忘却了时间的我,终于被渐暗的天色点醒,抬眸环视《围城》外的世界。

沙滩上喧闹的人群不知几时已经变的零星,大海中跳浪的快艇也没了身影,连天空中徘徊的鸥鸟都再难找寻。那个众人向往的海国,不知何时已悄然褪去喧嚣,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深邃,成为远离城市的,另一道神秘的风景。

黑夜逼近,我跟随人群,在沉默中踱回“城”里。

“哒哒哒哒”,酒店墙上的复古挂钟机械地转动着,时光,就是在这日复一日的转动中,被慢慢消磨的吧?父母背对着我,站在酒店的阳台上眺望城市难觅的星光,我坐在他们身后,继续跟随钱钟书先生,城里城外地辗转。

不觉间,我手中的书页已有大半被翻到了左边。方鸿渐也翻出了崇山峻岭,翻到了孙柔嘉的身边。从相识到相知,从互生情愫到喜结连理,从和和睦睦到凄凄苦苦,我看着这个家庭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情世故、金钱名誉所击打;我看着那堵婚姻的高墙不断地坍塌、又重建,继而进入周而复始、永无止息的循环。

抬眼,我看向阳台上沉浸在星空中的父母,看向这对有孩子的伴侣,看向相似却不同的他们。

“如果没了我,他们会是第几对方鸿渐和孙柔嘉呢?还是说,如果没了我,他们会更幸福,像赵辛楣希冀的那样,过上更无忧、更快乐的生活?”我想着这个永远得不到答案的问题,我的耳畔似是传来方鸿渐家里那只祖传的老钟的悲鸣。

就在这一刻,我突然明白:其实一个人无论身处人生的哪个阶段,比如此刻的我,或是我的父母,都身处一座围城,或是学业;或是事业;或是家庭。人生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的旷野,那所谓的出城后的无垠的旷野,只是另一座更大、更陌生的围城罢了……

“啪”,书从我的手中滑落,摔在地板上,发出一声清亮的声响,唤醒我几近迷失的大脑。

慌忙中,我捡起地上的《围城》,捡起《围城》外我失落的灵魂,也捡起《围城》里千千万万个“我们”……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