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去,悟自我意识 ——《故乡》有感|初中组二等奖
第四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初中组二等奖
作者: 王宇博
学校: 天津市静海区第五中学
指导老师:陈克敏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
人,不能丢失自我意识。《故乡》这篇小说,塑造了“我”、闰土、杨二嫂和母亲几个主要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意义,有的丢失了自我意识,有的拥有了自我意识。
这片深蓝色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就是“我”阔别20余年的故乡,也是“我”理想的故乡,但是,这里早已变得物是人非了。
“老爷!……”这一声恭敬的老爷正是“我”迫不及待要见到的闰土,闰土是个农民,样貌和小时候比差的多,这一声老爷饱含着阶级的障壁,了解才知道闰土有六个孩子,这是受封建思想--多子多福所影响的,多子,饥荒,苛捐杂税,兵,匪,官,绅,七座大山压在人身上,我在闰土眼中见的是满眼的无奈,早已没有小时候的旧颜色,完全是一木偶。那时农民阶级所得的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拜那黑暗的社会所赐吗?在文章最后几段中“我”想着“只是他的愿望近切,我的愿望茫远罢了。”闰土的愿望已经寄托于神,而不是自己,显然丢失了自我意识,但闰土是善良的,无论是对迅哥儿的尊重,还是在家境如此贫困情况下送了一些自己晒的干豆子,或是母亲告诉他家里的东西随便拿,也只是拿了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
而圆规早已变得令人叹为观止。
“尖利的怪声”,“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开场,让我在初读时惊了一惊,这个老女人,竟然是文中我小时的“豆腐西施”杨二嫂,自私自利,对别人冷嘲热讽,20年改变的东西太多了。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在向“我”索要东西被拒后,更是说出了许多难听的话,如“贵人眼高”“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等,而鲁迅也在文中直接称她为圆规,满满的讽刺意味,后来诬陷闰土偷埋了碗碟,并拿走了“狗气杀”……市侩人士的前后变化,恰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同时也都失去了自我意识,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迷茫,包括写下《故乡》的鲁迅先生,他在文中写到“只是他的愿望近切,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前半句的“他”即闰土,他的愿望无非就是家庭幸福,不愁吃喝,而鲁迅,他的愿望无非就是救中国,只不过希望渺茫,于是又想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自我意识不知不觉间就诞生了,鲁迅,或是我们自己,应该诞生自我意识,要明白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而母亲在这个黑暗社会下不仅没有丢失自我意识,还将善良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控制自己的情绪,离开生活已久的故乡,面对自己的儿子,把凄凉之情放到心底,不愿引起儿子的伤心。
从对闰土的种种语言,让他随便拿家里的东西,甚至连闰土来的消息也是母亲告诉“我”的,足以说明母亲对农民没有任何歧视,还支持“我”与他们交友,但大多数人习惯以经济地位和财产多寡来衡量人,杨二嫂就是这样的,对“我”一家的攀亲戚,栽赃陷害闰土,与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打破了等级观念的束缚“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选择……”还有,闰土一家曾在阔气过的“我”一家打过工,但当闰土尊敬的对“我”说了声老爷时,母亲连忙劝止说:“阿,你怎的这样客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并且,母亲听说闰土还没吃饭,让他赶紧自个到厨下炒饭吃,完全把闰土当作自家人般真心对待。对孩子,农民的善良同情(自我意识),让母亲这一形象虽着墨不多,但令我印象深刻。
总而言之,母亲这一形象与木偶(闰土)、圆规(市侩人士杨二嫂)、“我”的迷茫对比,告诉着我们,要有自我意识,带着希望奔跑,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