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深意邃下的境界里,洗净俗心——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 高中组三等奖
在文深意邃下的境界里,洗净俗心——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 高中组三等奖
第四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黄凯哲
学校:广州市第二中学
指导老师:马永浩
翻阅梁衡的散文群文,从凡人到伟人,从人物到自然,夹杂历史,夹杂诗词,夹杂自身……太多太多鲜活的事例和意象在我脑中跳动、飞跃,浩如烟海,星罗棋布。但我不禁问道,难道这些印象与感知都只如无头苍蝇般杂乱无序,仅仅让我增长涉猎就罢,一颦一笑便了吗?不!我分明感觉到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涌入内心,它与我的思想,在我的思绪里不断碰撞、共存、结合、凝聚,在冥冥中带给我心灵的震慑,灵魂的治愈……这究竟是什么,是如何带来的?苦苦思索下,我终于明白了:正是作者笔下崇高的思想带来高雅的境界领着我的心灵一路探索、追寻,得到净化,收获成长
何为高雅?梁衡自己的作品给出了答案。“低俗作品让人回归动物的、物质的一面;高雅作品让人升华精神的、道德的一面。”满是人间烟火的世界中,人常常所见为俗、所思为俗,在不知不觉中虚度年华,甚至俗却一生。而正是梁衡笔下“栏杆”“青山”“窑洞”“热炕”……这一个个意象拔高人们思考的深度,升华人们的内心,带给人们“雅”的追求。
可这样高雅的境界,是如何展现的呢?我想,答案叫做:文深意邃。
辛弃疾一生跌宕起伏,以武起事却最终以文为业;一腔热血却最终报国无门。在作者传神的描绘里,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是他欲以身许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是他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的悲哀愤慨。他曾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用血泪涂抹的词遍遍哭诉、遍遍表白。一笔一墨,寄满深情,是辛弃疾的爱国深情,是作者的景仰之情,两情相通,融合,不断升华,愈发地富有感染力。这情感汹如潮水,涌入读者内心,让读者心潮澎湃,引发共鸣。家国情怀的体会,竟在作者笔下如此的贴切。作品的立意,也便如此的崇高。
可这还不够,作者又着笔谈诗词。辛词产自辛弃疾内心千万的磨砺与锤炼,修炼到最后,几乎连叹一口气,也是一手好词。唯有思想升华艺术,诗歌只有在时事的造就下、英雄的灵魂里,才能焕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与力量,辛词也因此举世无双。这又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人对诗词的理性思考: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论顺境逆境,都会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主旨思想对诗歌艺术脱胎换骨,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最为震撼人心。这成功让全文的立意富有多元性,避免单一、寻常。
此外,梁衡还善于跳出历史背景、人物背景的限制,将文章主旨,拔到更高的高度。正如《大无大有周恩来》,作者在表达对总理的赞颂与思念后,转而思考整条历史长河,巧妙地提出了“人格相对论”:当人格的力量到达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我们与伟人当然就既无时间之差又无时空之别了。全文主旨也就升华至了生命的哲学与人格的力量:伟人的人格力量将跨越时空,伴我们到永远。这些就是文深意邃的体现了!何为深邃,深邃是时间空间上的深远,是情感主旨上的深沉。这带来的境界,将让人们的内心摆脱束缚,肆意翱翔。“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让人们明白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衣与食,更有诗与远方,期待与希望。精神的升华不仅带给我们满意的物质生活,更让我们走向更高的境界,追求丰盈的精神生活,这样,俗心才会洗净,人格才会高雅。
文深意邃的效果,又是怎么表现的呢?我想,主题升华,意蕴深远,绝非空发议论,大喊口号所及。这样看似抬高立意,实则极不真切,尽显突兀,只画蛇添足,未真正升华。在梁衡散文中,那生动可感的表达,是最大的特点。梁衡有名言道:文章为思想而写。他深深地将这印刻在字里行间,也印刻心间,用心、用情体会感悟所描绘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处景。真情实感,正是文深意邃效果的根本。
那么真情实感又是如何运用写作手法表达的呢?作者情感动人流露,离不开写作手法的高超,而在文深意邃的效果下,写作手法绝非刻意的套用,而是凭着丰富的个人积累与经验,为情而生,情至深处,呼之欲出,一切以思想情感为中心,以适当的手法传神地寄于与之相联的外物上,深入人心的意象也由此而生。就如为了刻画辛弃疾爱国志士、爱国词人的崇高形象,突显辛词独一无二、无法比拟的地位,他巧用比喻和夸张,说辛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血泪涂抹而成。血泪与墨在形态上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在象征意义上相去甚远。这更为深入深刻让作者情感自然流露而更为深沉。
作者比喻的神韵,更体现在化虚为实。在情理的表述中,作者不仅理论地讲述,更有形象的比喻。正如为表达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他用石缝里的小树相比拟,虽被扭曲、挤压无法成为旗杆,但也可以成为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但前提是,你必须是一棵树,而非一棵草。何等精妙?本体和喻体在形态上截然不同,可本质上的相通,便于了情理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此外,作者在议论抒情中层层递进,像《一个永恒的范仲淹》中,文末作者诉说永恒的条件,先提出一个人辛苦地实践,诚实地牺牲还未能实现永恒,而是要再更进一步,创造一种精神。这样的层层递进既自然地反映作者的写作思路,又便于读者理解。写作手法建立于情感之上才真实有效,学习体会文深意邃,要在有广阔的格局,真挚的情感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尝试各种写作手法,会意于心又抒之于墨。
梁衡用他几十篇的散文,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文深意邃下的境界:这是用心用情,充满崇高精神品质的生活和在此之下诞生的以思想为中心,写作技巧服务于思想的写作。虽难至之,可只要将之感受,为之追寻:写作中,以情思为中心,为基础,去尝试,多积累;生活上,怀揣热爱,积极向上,勇于追求。那么心灵的净化就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境界就在这个感受和追寻的过程中破开束缚、得到升华、脱俗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