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护为什么这么难⑦:从24小时照护者的视角,老年人看病难在哪?

编者按:

几个月前,北京大学教授胡泳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的经历被媒体报道,在社交网络成为热点。高龄失能老人照护,并不是胡泳教授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老人需要照护,这也成为整个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家庭照护是中国老年人照护的主要方式,家庭照护也存在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南方周末特邀胡泳教授撰写系列文章,以亲身经历和学理思考,探讨失能老年人的家庭照护,为什么这么难。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七篇。
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老龄化,但却没有以一种诚意邀请老年人加入的方式来设计这个世界。当医疗组织忽视老年人的需求时,老龄歧视就会演变成对受害者的指责——也就是把老年人不适应医院的种种,视作老年人的问题,而不是医院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建成切实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医院?

责任编辑:辛省志

“看病难”“看病贵”,是普通人多年的就医感受,然而老年人这种感觉尤甚。具体来说,困扰老年人就医的,有五大难题:搞不懂、找不到、走不通、等不及、住不上。

求医之难

照护父母过程中,我曾多次带他们去医院。在医院里,我最难过的就是看到那些没有子女陪伴、不得不独自就医的老人。医院里的众多事情,我一个中年人都忙不过来,更别说生病时的老人了,他们的无助挺触目惊心的。

2024年8月,《南方都市报》搜集了长者就医的“微心愿”。我发现,有相当多老人是独自就医,部分有老伴陪同,还有的有子女陪同。无论是哪种就医方式,老人的心声其实相当集中:

70岁的吴奶奶:线下挂号麻烦,无法当天看病;也不会线上挂号,需要年轻人帮忙。我觉得老人看病就是一件“折腾事”,期望能够简化老人预约挂号流程,减少就医排队时间。

71岁的刘伯:老年人总是多病缠身,就诊时不仅要分开多次挂号,还要跑多个楼层和科室,老人身体素质不好,经不起长时间等待和奔波。希望开设老人绿色通道、老人一站式服务,提高就诊效率。

70岁的郭奶奶:之前为了治好疱疹,我先后跑了急诊、妇科、骨科、疑难杂病科等至少四个科室,做了多项检查,不但花费了很多钱,身体、精神上也吃不消。希望老年群体就医尽可能地少跑腿。

77岁的黎爷爷:使用医院智慧终端时,老人操作不灵敏,容易出现失误,同时也会产生胆怯心理。就诊过程中,医院指引也不清晰,只能求助于人工服务。希望医院能够增加医导,为老年人提供全程陪诊服务。

79岁的李爷爷:对于老年人来说,目前看诊过程较为繁杂,就医更加智能化,(但老年人)难以看懂,工作人员也更倾向于和子女沟通。期待医院能够增加更多年轻志愿者服务,提高就医沟通效率。

仅仅摘录几条,就可以发现老年人就医的难点所在。结合自身的经历,我总结,困扰老年人就医的,有五大难题:搞不懂、找不到、走不通、等不及、住不上。

搞不懂,从挂号就开始了。很多老年人根本不会用手机挂号,也不清楚应该挂哪个科室,导致在不同科室间来回转,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做了不少重复检查。现在医院全面信息化,各种流程对老人都是不小的挑战。就算好不容易看上了医生,由于视听下降,认知衰退,加上专业术语沟通的问题,很多老年人看病时根本听不懂,也不明白化验单和取药单是怎么回事。

找不到,由于视力及文化程度等限制,加之医院标识位置、大小不清晰,老年人来回奔波、重复排队,摸不到头绪。在医院里,时常没有坐的地方,有时得不停地走路,一天暴走两万步,根本是老年人体力无法支撑的。

走不通,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需要用轮椅推着老人就诊的家属来说,体会最深。北京这个城市当中的无障碍程度我就不说了,单说医院的无障碍,我有过和我哥哥一起抬着我妈和轮椅上楼检查的经历,也有因为不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