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高校教师,不能“一把尺子量天下”丨议教
作为美国舶来品的“非升即走”,无论是说法还是制度设计用在高校,实在是阴差阳错。其实美国高校并无“非升即走”(up or out)的说法,这个说法只有在公司、团队等更加商业化的机构中才会见到。在高校中,与所谓的“非升即走”有关联的术语是“终身教职轨道”(tenure track)及其制度设计。
责任编辑:钱炜
最近,一所211大学的一位优秀青年教师,跟我谈到了自己从美国大学硕、博毕业回国进入高校5年来的学术历程、人生困惑。其最大的困惑是,当初进入所在高校时签了两个合同期限(6年),目前还有一年时间,虽然文章、著作都达到了要求,但因为今年申报再度失利、依旧未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这属于必要成果缺项,若明年还拿不到,就有可能面临被转岗(从教师岗转到行政岗)的“惩戒”后果。
这位青年教师的困惑颇具代表性。最近,因“非升即走”所造成的考核不通过而不得不从原岗位调离的案例不在少数,也有青年教师因此毅然抛弃多年的学术训练与学术积淀而离开学术界。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并重新审视“非升即走”的制度设计。
我想先强调的是,作为美国舶来品的“非升即走”,无论是说法还是制度设计用在高校,实在是阴差阳错。其实美国高校并无“非升即走”(up or out)的说法,这个说法只有在公司、团队等更加商业化的机构中才会见到。在高校中,与所谓的“非升即走”有关联的术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