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资产解冻”骗局涉案金额过百亿:警惕传统骗术不断迭代丨快评

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民族资产解冻”老式骗局,等于集合了“刷单返利”“售卖假货”“虚假理财”“冒充国家机构类诈骗”的多种元素,又因其技术手段得以触达更广阔的人群,行骗成本也相应地得以摊平,从而焕发了新的生命力。需要警惕的是,随着老龄化时代的来临,类似“民族资产解冻”的老式骗局在经历了电信、短视频、App等“技术迭代”之后,是否还会博得如人工智能这种更新技术的“加持”并继续收割特定人群。毕竟,如今的AI已经可以让“历史名人开口说话”。

责任编辑:陈斌

2024年10月25日,公安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有关打击整治“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专项行动成效。根据通报,今年2月以来共破获相关案件574起,打掉犯罪团伙247个,抓获犯罪嫌疑人4385名,查明涉案资金129.5亿元。工作中,公安部对“中国共富”等26起重点案件挂牌督办。

所谓“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其实是由来已久的老式骗局,也有其独特的历史成因。历史上确实有一些“民族资产”需要“解冻”或是追索,从国家到民间再到个人也有过诸如“重金收购兽首”“声索遗失文物”与取回个人财产的实践,但在有案可查、有章可循的正规“民族资产解冻”之外,这个概念也因其“民族大义”的外衣、和有利可图的动机,而催生了一条诈骗产业链,绵延至今。

“民族资产解冻”的骗术多以“挽救珍贵国宝”“追回国家财产”“取回个人巨额财产”开篇,辅以精心设置的虚假身份如“国务院民族资产解冻内务部”“国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