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里有哪些“水课”?来自一位大学老师的观察

“水课”不单纯是老师的问题,也不单纯是学生的问题,它是学生、老师及一系列体制与机制共同作用与建构出来的产物。

责任编辑:辛省志

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我上课已十年有余,算不上“老司机”“老油条”,但我还是自信我的课堂输出可以令同学们学到一点真知识,或思维的启迪,抑或视野的开拓,近些年我发现我的课堂上同学们的“抬头率”整体不高,尤其是专业课(相较于针对全校学生的通识课)。

我无意为“抬头率”辩护,这一指标是学校教务部门发明的,他们的假设是,抬头率越高,说明学生越认真听课,课堂质量与教学效率越好,但这种假设经常不成立,因为有些人抬头了,也不一定就听进去了,有些人不抬头,不代表他(或她)就真的没有听课。但无论怎么说,学生的抬头率低,于讲台上的老师而言,通常情况下被视为不被尊重。作为老师,谁不喜欢台下的人目不转睛地“凝视”自己呢?谁不喜欢台下的学生对自己所讲所授饶有兴趣呢?谁不喜欢与自己眼神交织或对视的是一双双如饥似渴的求知眼神呢?是的,好的课堂氛围,很重要,很能影响老师的情绪及日后的行为。你听课认真,互动频繁,我上课当然带劲,备课也带劲。反之,你不怎么听课,你搞你的,我讲我的,我当然觉得上课没意思,备课也没劲。

我忍不住与我几个同行群聊了一下,有别的学院的同事,有来自211或985高校的兄弟,有武汉及上海高校的朋友,他们的感觉居然与我类似,“不认真听课的学生,感觉越来越多了”“上课,有时候是一种艰难甚至煎熬的过程”“上课的过程很愉悦?很享受?我真没体会到”。

好兄弟G哥吐槽,“偶尔有幸请到行业大佬或大咖过来上课,我觉得于学生而言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