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大山里,遇见不一样的农村

这里的年轻人不会把外出打工作为唯一的选择,即使外出打工,他们每年也会回家很多趟,在家呆很多天,他们与家乡、与农村、与农业、与农业文明的有效联结依然存在,他们的物欲没有那么强烈与旺盛,他们奉行“适可而止”“中庸之道”与“过犹不及”。

责任编辑:辛省志

今年暑假,从我的老家湖北黄冈驱车去岳父岳母家——贵州黔东南锦屏县WW村住了十天。我老家算是丘陵及平原地区,岳父岳母家的地貌则以大山为主。为了有更在地性的体验与感受,我在导航设置里选择了“走国道”,即尽量避开高速公路行驶。一路走来,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湖北湖南等地的耕地抛荒率远高于贵州,车子进入贵州后,哪怕走在曲折蜿蜒的大山里,映入眼帘的也都是郁郁葱葱的景象。

这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的既有认知。贵州是山区,整体经济状况不应该更差吗?应该有更多人外出谋生,田地的荒芜率应该更高才对啊?

在贵州山区,究竟是哪些人在种田种地呢?抑或说,哪些人构成了贵州山区的常住人口呢?在岳父岳母家的十天,我有幸接触了他们中的数位代表。

阿豪,阿良,是两兄弟,一个念初三,一个念高二,父母常年在福建晋江打工,兄弟俩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

我问他们:“暑假了,没有想过去爸妈那边玩一下?”

“不去了,功课很紧张,我要在家安心复习和预习。”哥哥阿良说。

“暑假的事情多,要割草喂牛,要做饭,洗碗,要下包谷(收玉米),我要帮爷爷奶奶分担一些。”弟弟阿豪说。

我记得很清楚,我是八年前认识阿豪的。那时候他念小学二年级。一大早上被窗外的虫鸣鸟叫吵醒,天刚刚亮,应该六点钟不到的样子,我去村落周边的田地里走走、看看,邂逅了正在割牛草的阿豪。他的个头很小,很矮,但割草的速度很快,动作很敏捷。当时他告诉我,他和哥哥分工,第一天,一个人割牛草,另外一个人就做饭、洗碗,第二天轮换过来。当时我就被惊诧到了,一个小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