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生 | 二十卷本《高尔基文集》出版前后

我们出版的20卷文集,只是高尔基创作的一半多。在最初的讨论和计划中,还有过一个后续的计划,再出版12卷,然而这个设想还没来得及正式讨论,就因出版形势有了变化而被束之高阁了。

责任编辑:刘小磊

高尔基(1868-1936)。

高尔基(1868-1936)。

《高尔基文集》(20卷)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人民文学出版社恢复编辑出版工作后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外国作家的文集。它不仅标志着人文社出版工作重又回到正轨,也为后面出版更多的重要作家的选集、文集、全集积累经验打下了基础。

1971年中共中央以中发[1971]43号文件,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出版工作座谈会的报告》,要求逐渐恢复出版工作。至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员工分期分批从干校返京,回到工作岗位。由于当时的形势和人们的思想尚未解放,外国文学编辑室的新书出版也只限于几个友好国家。从1975年的出版目录我们查出全年只出版了两部诗集《巴勒斯坦战斗诗集》《莫桑比克战斗诗集》和五部小说:老挝的《生活的道路》、朝鲜的《朝鲜短篇小说集》、阿尔巴尼亚的《火熖》,苏联的两种,高尔基的《人间》、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接下来的几年工作基本以重印旧书为主,以飨饥渴多年的广大读者。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外国文学编辑室酝酿出一个较长远的七年计划《1978—1985年外国文学选题计划》。这个计划分八大类、约计九百种图书,其中还有一个目标,即重要作家的选集化、丛书化。当时外国文学编辑室已近五十人,俄文编辑有十三人,但若要在这七年内实现这一计划仍显人手不够,而就在此时传来一个好消息:三个高等院校的七位老师联名上书当时的高教部部长蒋南翔同志,毛遂自荐,愿为介绍高尔基的作品贡献力量。他们是北京大学的孙静云和孙新世,北京师范大学的谭得伶和陆桂荣,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蒋望明、张佩文和周圣。这七位老师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起来的俄语教师,其中四位还是留苏攻读语言文学的奇才,毕业后分配在教学岗位。“文革”后俄语渐成了冷门,为了学有所用,他们毅然发出了那封自讨苦吃的自荐信,得到了蒋南翔、周扬和张平化(时任中宣部部长)等领导同志的支持。记得社科院外文所所长叶水夫同志对我讲过:1979年周扬同志担任社科院副院长,之前做了几年顾问。一次工作会议后,周扬对他说应该做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