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深圳模式”:解开从“死亡之谷”到“达尔文海”的密码

深圳科技金融创新更聚焦初创期和高成长期的科技企业,一年之内首创两款专属科技金融产品。

“科技初创通”通过深度挖掘海量数据,为“死亡之谷”的初创型企业精准画像,打通融资“最初一公里”。

“腾飞贷”则将银行从传统的“看抵押、看担保”转变成“看未来、看成长、看技术”,并通过法律文书约定银行分享企业未来的成果。

发自:深圳

责任编辑:丰雨

深圳是中国创新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2024年9月,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公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显示,深圳分别以2.9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102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列全国各城市第一。

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后海片区,是中国科技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本次调研科技企业集中地之一。

深圳也是“科技金融”一词的诞生地。早在1993年,在深圳市科技部门发布的信息中,率先“发明”并使用“科技金融”一词,以此指称与科技创新相关的金融活动。这表明深圳市科技部门在同行之中最早意识、关注并研究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

30年后的2023年10月8日,深圳市出台《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下称“科技金融20条”),为深圳未来5年的科技金融发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相关服务体系按下“升级键”,开启深圳科技金融发展新阶段。

“科技金融20条”落地距今恰好一周年,深圳是否有突破性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它们是否已走出实验室进而普及?

为探寻上述疑问的答案,2024年7月至9月,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团队进行了科技金融专题深调研:走访调研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和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等监管部门,探究深圳科技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对中国银行、邮储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和平安银行等多家主要商业银行深圳分行负责人和科技金融业务负责人进行专题座谈调研,深入了解金融机构科技金融“大文章”的最新进度;针对科技金融创新业务的质效,实地走访南山、福田、宝安和龙岗等多个行政区的科技型企业,听取科技企业家的切身感受。

调研团队发现,近一年来,深圳更聚焦初创期和高成长期的科技企业金融服务质效,首创“科技初创通”和“腾飞贷”两项专属科技金融创新模式。其中,在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下称“深圳人行”)和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知识产权局)指导下,深圳地方征信平台首创为初创型科技企业“画像”的征信产品“科技初创通”;针对业务即将起飞的高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深圳人行则率领辖内金融机构专门研发创新型信贷业务模式——“腾飞贷”。

两项创新产品正在深圳快速普及,放贷银行与获贷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9月末,“科技初创通”已服务14家初创科技型企业,授信放款5398万元;截至9月末,已有21家银行与51家企业签约了“腾飞贷”,累计发放贷款15.3亿元,环比6月末分别增长了50%、54.5%和112.5%。

一年研发两项专属创新

较之股权投资,科技信贷依然是科技金融亟须创新的重要项。

“科技金融20条”首条即是“优化科技信贷体制机制”,明确要求“构建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审批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信用风险评估能力”。

正如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中国区金融机构咨询业务负责人周宁人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访谈时所称,在现有框架内肯定难以突破,需要创新能力和机制推动。

一套怎样的审批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才能释放商业银行的科技金融能力?南方周末调研团队在深圳实地调研期间,几乎所有被访商业银行均频频提及“科技初创通”和“腾飞贷”。这是深圳人行指导下近一年推出的科技金融创新产品。

深圳人行有关负责人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称,自2024年3月试点推出的“科技初创通”是为初创型科技企业“画像”的征信产品;“腾飞贷”则自2023年底试点推出,并逐步推广和升级,这是为破解高速成长期科技企业融资不充分难题的信贷业务模式。两项创新的服务对象均为处于创业期的科技企业,且均为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业务。但服务对象不同:“科技初创通”和“腾飞贷”分别聚焦初创小微和高成长期科技企业,满足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

“名单制”的依赖

从产品服务对象观察,“科技初创通”的服务对象是初创型科技企业。此类企业为何成为聚焦对象?它们处于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的“最初一公里”阶段,也是科技企业中的“绝大多数”。仅在深圳,在现有的102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身后,是1万余家进入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的初创型企业和20万家拥有知识产权的各类小企业。

虽然拥有知识产权或者由此研发的新产品,但科技初创企业普遍实力羸弱,没有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基本还处于“烧钱”阶段。此阶段的科技企业因九死一生而被称为“死亡之谷”。

现实中,一笔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资金能否及时到位,往往决定初创期科技企业的生死存亡。在传统的信贷审批模式下,极为重视风险管理和本金安全的商业银行为这些初创型科技企业发放贷款风险极大,放贷几无可能。初创型科技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此产生。

如何为这类科技企业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是世界性难题。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发现,政府主导下的各类科技企业评选名单,是商业银行眼中的中小科技企业“优等生名单”。按照“名单”提供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的授信风险大幅降低。这也是当下中国科技金融的主流业务模式。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09万亿元,同比增长21.2%。

但“名单”之外的大量更小更微的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严重。商业银行对“名单”的依赖也让此类科技小微企业在向银行申请授信时面临新障碍。

打通“最初一公里”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此前调研科技金融“苏州模式”发现,苏州以财政的科技专项资金为指挥棒,通过产业集群贷的方式将同一产业链上的大中小不同类型的科技企业“捆绑”,要求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揭榜即贷”,“同一个榜单同一个利率”,倒逼银行改革内部信贷审批模式,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实现对初创型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取得显著效果。(详见《科技金融“苏州模式”:一根指挥棒倒逼金融业

深圳则探索出了新解决方案,即“科技初创通”。深圳人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24年3月开始,深圳地方征信平台与北京银行深圳分行、农业银行深圳分行和深圳农商银行等启动“科技初创通”业务试点。深圳地方征信平台融合应用公共数据和商业数据,为所需企业生成《科技初创通授信综合解读报告》,商业银行据此为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的信用授信。

具体而言,深圳各商业银行通过地方征信平台,充分挖掘企业的工商、社保、税务和知识产权等特色数据价值,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构造潜力科创企业评估模型,覆盖企业基本面、人才竞争力和未来成长力3大评分12维指标体系。

通过算法,商业银行可以找出与“名单”内企业特征相似的优质企业,破除“名单”依赖,服务更广大科技初创企业。该平台还可以通过对过往几年已经成长为“专精特新”的企业两百多维发展特征的学习,以量化手段挖掘出未来最有成长潜力的早期科创企业。

相关各方基本认为这个征信产品,从“看过去、看现在、看未来”角度动态化、实时性、全覆盖评估企业科创潜力,充分挖掘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未来之星”,帮助银行破除“培育名单”依赖,解开“早期、小型”科创企业的神秘面纱,打通科技企业“最初一公里”。

“大数据和算法的力量”

“揭开‘早期、小型’科创企业的神秘面纱,让银行能看得见企业的未来。”北京银行深圳分行科技金融业务相关负责人的表述即是典型。借助“科技初创通”,北京银行深圳分行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授信模式从线下改为线上,单个企业的授信额度提高到1000万元。“银行对于科技型初创企业更敢贷,而且更愿意给予更高的额度。这就是大数据和算法的力量。”

“科技初创通”试点推出伊始,北京银行深圳分行即为深圳宝安区一家科技小微企业科诚达发放了500万元信用贷款,帮助企业及时在海外贸易采购加快“走出去”。该企业负责人何卫科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表示,相较于传统的融资租赁等方式,“科技初创通”的资金到位速度更快,利率更低,有效降低了该企业的融资成本。

深圳人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科技初创通”已服务14家初创科技型企业,授信放款5398万元,单个企业平均授信放款约385.55万元。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与科技金融“苏州模式”相比,深圳的“科技初创通”模式起步虽晚,但户均贷款规模更小(约为苏州“科贷通”户均贷款额的一半),更指向“贷早贷小”。

传统信贷为何“不解渴”?

相比“科技初创通”,深圳另一个科技金融创新模式“腾飞贷”则瞄准了已经度过初创期、实现“从0到1”,即将起飞进入高成长期的科技企业。这个阶段的企业虽然跨越了“死亡之谷”,但其产品和商业模式却必须直面市场的严酷考验,在优胜劣汰下实现“从1到100”的蜕变。这一阶段被业界称为“达尔文海”。

在科技企业实现“从1到100”的飞跃中,金融的持续支持必不可少。但深圳人行在2023年走访调研中发现,这一阶段的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但传统银行授信模式难以跟上企业“腾飞”需求,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融资“不充分、不解渴”。

为何“不充分、不解渴”?位于深圳龙岗区的某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一家专注“耳机赛道”27年的国产自主研发生产的民营企业。“我们近年来大力发展自有品牌产品,其营收及营收占比稳步提升。”企业负责人介绍说,“2024年新品发布后,市场需求激增,公司急需扩充产能以应对新增订单。同时,为了扩大线上渠道的品牌推广及扩建新生产线,公司正寻求更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助力“腾飞”的翅膀

2024年6月,在了解到企业这一情况后,民生银行深圳分行通过“腾飞贷”,一次性给予该企业5000万元的贷款额度,期限为1年。贷款授信获批后,企业很快使用该笔授信中的3000万元,及时解决了企业开发新产品时的资金需求。

相比过去,该企业此次获得的授信额度和期限都有了大幅提高,贷款利率却较2023年还有所下降。

同一家企业为何在短时间之内获得的信贷待遇大不相同?民生银行深圳分行行长李景欣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称,主要是因为深圳推出了“腾飞贷”这一创新的科技金融业务模式。

何谓“腾飞贷”?深圳人行货币信贷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解释,这是为破解高成长期科技型企业融资不充分难题,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的信贷服务模式。“取名‘腾飞贷’,即希望为企业腾飞提供有力有效的信贷支持,让金融创新成为助力科技企业腾飞的翅膀。”

创新究竟体现何处?李景欣称,一是授信思维的创新。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授信评价从传统的“看抵押、看担保”转变成“看未来、看成长、看技术”,更多关注企业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科研人才等指标,向企业提供更高金额、更长期限的信贷服务。

二是利息支付方案创新。针对高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独特的融资需求,给予企业在贷款前期基础优惠利率,银行先“让利”于企业,支持企业快速发展;在企业盈利能力提升后,银行适当提高利率,满足企业快速成长期融资需求的同时,也能在更长的金融服务期内分享企业快速成长带来的部分收益。

三是授信支持力度更大。银行突破了对中小微企业的传统授信体系束缚,对高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的授信额度可达1000万元以上、贷款期限最长可达2年及以上。

试点快速扩大

哪些商业银行已参与“腾飞贷”试点?深圳人行透露,自2023年12月试点以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北京银行和杭州银行的深圳分行及深圳农商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参与试点。

2024年以来,更多的商业银行积极加入试点,“腾飞贷”试点范围快速扩大。至2024年6月,深圳已有14家银行与33家企业签约“腾飞贷”,合同金额合计8.1亿元,累计发放贷款7.2亿元;截至9月末,深圳已有21家银行与51家企业签约了“腾飞贷”,累计发放贷款15.3亿元。与6月末相比,短短三个月内,参与银行、获贷企业即贷款发放规模分别增长了50%、54.5%和112.5%。

锐骏半导体是此次深调研的科技企业之一,最近获得了邮储银行深圳分行发放的“腾飞贷”。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相比于科技金融“苏州模式”,以“科技初创通”“腾飞贷”为代表的科技金融“深圳模式”是基于银行视角审视科技信贷的难点堵点,进而提出针对科技企业不同生命周期融资需求的解决方案。对各商业银行来说,“深圳模式”与既有信贷审批体系适配度更高,更易被商业银行接受,因此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快速推广。

如何破解科技信贷的终极矛盾?

在本金、利息和期限上做文章只是深圳“腾飞贷”的1.0模式,2.0模式有何升级?

2024年7月16日,深圳人行会同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组织召开“腾飞贷”业务推进会,全市28家银行参会。此次会议后,“腾飞贷”业务模式升级迭代——在原有贷款期内收益分享模式基础上,新增了“当期优惠贷款+未来贷款优先权”模式,即“腾飞贷”2.0版本。

何谓“未来贷款优先权”?深圳人行有关负责人对此解释称,科技金融创新要聚焦破解银行信贷只能获取固定收益与科技企业风险偏高的内在矛盾,让银行能在信贷业务范畴内,通过商业协议从真正“腾飞”起来的好企业适当分享发展成果,用于抵补部分企业产生的信贷损失,帮助银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风险收益综合平衡,激励银行加大科技信贷供给升级的力度。

为加快补齐科技信贷供需缺口,深圳人行指导商业银行在“腾飞贷”1.0版经验基础之上,在双方协议中增加“未来贷款优先权”相关内容。通过双方订立法律文书的方式约定:高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未来如有进一步贷款需求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腾飞贷”银行继续合作。

“‘腾飞贷’模式的推出和升级,主要是理念的发展和创新。”深圳人行该负责人表示,这是深圳银行业基于金融规律和商业规则构建一套新的机制。目前,腾飞贷2.0版已在深圳全面铺开,所有商业银行均可自主开展相关业务。

据了解,为持续做好科技金融创新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金融实践经验,深圳人行还在进一步拓展“腾飞贷”具体模式,目前正组织力量打磨“腾飞贷”3.0版本,即通过“当期优惠贷款+未来超额股权增值收益分享”,在银行信贷环节实现股贷闭环联动,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几乎所有受访商业银行有关人士还谈及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下称“深创投”)。这家虽为国企但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国有投资公司,几乎成为商业银行跟贷科技型企业的旗杆。只要深创投投资的企业,就会成为商业银行跟踪的准贷户。“这是一个生态圈,我们经常会和它们一起举办科技型企业融资或相关活动。”与此同时,深圳市政府支持的财政风险补偿资金和专业担保机构亦是商业银行敢贷愿贷的一个支撑。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深圳模式”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采取差异化信贷支持,符合金融规律和商业规则,有利于商业银行在做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同时,合理有效控制风险,实现科技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