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寅 | 项目就那么重要吗?

你想,一个学术运作的程序,从开始就造成不必要的严酷竞争,给学者带来压力山大的内卷,让年轻学人无法以宽松的心态去作研究;整个施行过程又不能遵循学术研究的规律和要求来完成,那么最终还能有什么可期待的良性结果呢?

责任编辑:刘小磊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蒋寅。图片来源:华南师大文学院网站。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蒋寅。图片来源:华南师大文学院网站。

燕都客:现在老朋友见个面也越来越难了!

金陵生:没有啊,应该比过去容易了。过去几年才见一面的朋友,现在是一年见几面。

燕都客:是开会多了么?

金陵生:开会当然不少,但更多的是评审,科研项目评审。

燕都客:科研项目评审要开那么多会吗?不就是填个表,找些专家网上一评了结了吗?

金陵生:哪里呀,没这么简单的。项目从国家到地方,从教育部到各学校,可能还有院系,中国社科院是到研究生院,相当于高校的院系,各级都有项目。有项目就要有人评审。

燕都客:这是自然的,国家出了钱,就要监管嘛。

金陵生:问题这就来了。各层各级这么多项目,从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课题征集、一般课题指南到省级重大课题的推出需要评审,院系、学校、省市初选出线需要评审,更不要说项目终审了。这不就要开很多会么?

燕都客:但学界这么多教授,一个人也摊不了一两回的。

金陵生:问题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的路还长着呢!课题立项以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规定要举行开题报告会,结项也要开会,这还不包括中间的专题研讨会、阶段性成果发布会。

燕都客:重大课题毕竟有限,一年也没几项,一般课题也不用开会啊!

金陵生:话是这么说,但重大课题要培育啊,一般课题要拔苗助长啊,青年课题要引导规划啊,不都得研究、商讨吗?会还少得了?

燕都客:那是啊!

金陵生:这还是面上看得见的会哦,当课题被上上下下重视起来后,一些配合课题申报的会又衍生出来。基层有院系的课题申报听证会,学校也有各种推动课题申报的活动,或请本单位的资深申报专家和成功人士介绍经验,策划选题,对收到的项目申报书审核把关,或请外单位通讯评审专家等等光临指导,最后还孳生了一个项目申报产业链来。

燕都客:哈,竟有这样的事!

金陵生:你不知道,每年一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期临近,某些名牌大学甚至会组团出来巡回演讲或座谈指导。几年来我邮箱里已多次收到这种广告了。我自己也未能免俗,友人的嘱托实在推托不了,去做过两次有关项目申报的讲座。

燕都客:真是难以想象啊,这么搞,会怎么能不多呢?

金陵生:各学科公认的专家就这么多,本校的各种会议之外,再加上网络评审的各种项目申请、中期考核、后期资助、结项审查,每年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不知有多少。

燕都客:在国外,学者也要承担各种学术评审的,而且好像还是无报酬的。

金陵生:是的,学术评审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义务,是学者应该承担的,但国内的评审任务实在是过于繁重了。

燕都客:我感觉国内学界对项目、课题好像十分在意,“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是个特别荣耀的头衔,讲座海报里都要列上。

金陵生:当然啦!很难获得立项啊!先要在征集选题时,确保你提出的选题能入围,然后才能参与竞争,光一个申报书就要写上10万字(后来才降低要求),组织一个多人的团队,苦干若干年,确实不容易的。

燕都客:重大课题毕竟经费较多,时间期限长,做起来还是比较从容的吧?

金陵生:那也不一定。一般项目经费20万元,二三十万字即可。重大课题80万元,字数可能达几百万上千万。申报时为了提高竞争力,计划往往是超负荷的。若不是开题会上评审专家善意地建议适当压缩规模,可能临了都很难结项。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尤其是涉及文献整理的那些课题,更是如此。确实听到说,有朋友的重大课题,经费不够用,连获得其他荣誉称号配套的经费都搭进去了。

燕都客:重大课题经费不够,不是可以滚动的吗?

金陵生:是可以在中期考核时申请经费滚动。但问题是报销规定很死,前期经费花不出去,中期考核时钱没用掉,没法申请滚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1)


南周用户
回复

南周用户

2024-10-15

项目就是核心价值😎

登山小地
回复

登山小地

2024-10-14

全面公开!公布项目申请书,结题书以及结题成果!

135****9925
回复

135****9925

2024-10-14

某评委给我的评审意见说没有创新性,相关研究有很多。我怀疑他压根就是睁眼说瞎话,哪怕拿出几分钟在专业网站用关键词搜一下,他也不会这样讲,又或者可能就是他的学生代替看评,胡乱诌的。他可能不知道,也就是他这个意见,又让我今年的希望落空。

139****6263
回复

139****6263

2024-10-13

学术评审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义务,是学者应该承担的,但国内的评审任务实在是过于繁重了。

有悔
回复

有悔

2024-10-13

通常的情况就成了今年申不上,明年换个题目再报。这么打一枪换个地方,重起炉灶,总不出短平快的操作,又能有多大的成功率呢?一年年过去,白白浪费青春,也培养不出踏实的学风。这就是课题制最致命的弊端,不仅损害了学术的质量,更损害了学人本身。这么说还不包括课题申请、评审过程中各种人情世故给学界带来的庸俗市侩习气。 基建狂魔! 股市暴涨! 直播带货! 从学术到民生都该清理一下了!

群氓甲
回复

群氓甲

2024-10-13

量化管理,一目了然,审核的人只要看数据就可以了,不能量化的因素没权重。至于长远的事,被审核人的难处?拜托,大家都很忙的,没功夫理会。

Alex
回复

Alex

2024-10-13

请不要将对社科类项目的看法简单类推到理工科类,不一样的。

189****2891
回复

189****2891

2024-10-12

形式主义害死人。

行者
回复

行者

2024-10-12

去官僚主义的考核,营造宽松创新的学术氛围,以成果转化成效论英雄,谁是英才谁是狗熊一目了然

我不理解
回复

我不理解

2024-10-12

说的都是真话

啊
回复

2024-10-11

好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