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卓元:“经济活动应该是市场化的”
“有些地方政府跨地区抓捕民营企业家,要求交钱放人。过去的确发生过这种事,这是不应该的。当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地方政府就不能很好地落实这件事情。这是一个问题,要从税收政策调整等各方面进行改进。”
责任编辑:钱炜
“你好,我是张卓元。”
通过南方周末记者微信好友申请后,他很快发来消息。91岁的张卓元,不光会使用微信,还会打网约车,在网上买菜和衣服。用他的话说,搞经济学的人更需要学会这些东西,才可以与社会实践的发展同步,“要不你就落后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研究市场经济理论七十余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倡导者、阐释者和推动者之一,也是“稳健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常青树”。
2024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张卓元获“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是张卓元研究生涯的转折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张卓元已经45岁。这不是研究者精力最旺盛的年纪,但他的主要成果都是改革开放后做出的。张卓元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改革开放后学术研究的空间非常大,涌现的经济问题也特别多,“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河的彼岸在哪里,当时并不太清楚。这是经济学家施展才能最好的舞台”。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张卓元集中研究价格改革,主张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行政定价体制,转向市场价格体制。他提出稳中求进的改革和发展思路,主张实施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寻求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平衡。同时,他较早提出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主张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政府改革。
他还12次在北京的玉泉山参加了包括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内的党和国家重要改革文件起草工作,被老友吴敬琏打趣为“玉泉山人”。
此次获奖三天后,张卓元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不能用通货膨胀支撑经济增长
南方周末:1987年10月,当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