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模式:“政策救灾”与土地试验场
2008年6月11日,国土资源部出台“119号文件”,被称为“送给灾区人民的一份厚礼”。灾区的不同地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成都,也许是最特殊的一个。
责任编辑:郭力
2008年6月11日,国土资源部出台“119号文件”,被称为“送给灾区人民的一份厚礼”。灾区的不同地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成都,也许是最特殊的一个。
成都灾后重建,有另一个特别的关键词:“城乡统筹”。2008年,胡锦涛曾在这里说:“以城乡统筹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灾后重建”。现在,这是成都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点上,恢复生产,需要建设的地;保粮食安全,需要种田的地。
灾后重建,成都的“用地创新”,由此也成为一场试验。重拾
都江堰规划管理局局长屈军说,在物权法已经生效的今天,政府会尊重每个公民的权利。在都江堰灾后重建工作中,会充分体现出民主和民生。
《震出一个“丽江”式的后花园》——南方周末2008年06月12日
文件编号“119”
2008年6月1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带队赴川,他说国土资源部将“举全部之力”支持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急灾区之所急,想灾区之所想”。
仅仅10天后,119号文件出台,内容正如徐绍史在灾区调研时所述:确保灾后重建用地,启动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实行特殊供地政策,加大灾毁耕地复垦力度,维护群众土地权益。
地震前,成都的城乡统筹试验已持续6年,并且在2007年成为全国城乡统筹配套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农村土地问题上,成都几乎涉足了所有敏感的边界区域。
然而,成都不敢也没有“越雷池半步”。
国土政策的每一个关口,都隐含着利益侵蚀、政策变形的潜在风险。也正因此,尽管“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已正式写入了2009年中央1号文件,但身为全国土地大管家的国土资源部,一直面临着“既要向农村要建设用地,又要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两难困境。
直到“灾后重建”顺理成章地成为疏解这一困境的契机。
换地换出60亿
面对“119号文件”给出的更多空间,四川的不同震区反应各异。四川在其制定的相关实施细则中,既未提及&ldqu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