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南,核之潮:能产珍珠的核电站长什么样?
绿草如茵,树木挺拔,风景如画,宛如花园。如果不是置身其中,很难想象这些词句会与一座核电站联系起来。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位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核电基地。这家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核电)控股的核电基地,供给着海南全省约27%的用电。在这里,海南特有的阔叶树和五颜六色的鲜花会出现在办公楼和食堂之间,天空中会有各种鸟儿飞翔,而核电机组就在旁边不远处。机组外边是大海,海里养殖着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白蝶贝。这种对生长海域海水水质要求极高的贝类,如今在“海核湾”得到了良好的人工培育,产出的珍珠直径已经达到20毫米。
除了拥有鸟语花香的环境,这里还有代表了核电发展潮流的核反应堆。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已经启动安装调试工作,建成投运后每年发电量可达10亿千瓦时,可满足海南省约52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而在公众最关心的安全性方面,海南核电两台在运的CNP650核电机组2023年度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综合指数继续保持满分,创下了连续四个年度满分的纪录,这表明海南核电基地机组生产、安全、业绩等各方面指标已长期保持在核电行业先进水平。
那么,这个既能发电又能产珍珠还能拿满分的核电站,是如何造就的呢?
技术领跑:我们的标准,就是国际上的统一准则
位于海南核电的“玲龙一号”,是全球第一个从PPT和图纸上走下来,进入到建设阶段的小堆。
在核反应堆领域,小堆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就开始倡导发展中小型反应堆。小堆虽然在年发电量上比过往的一些堆型要少,但它有非常多独特的优点,不仅可以用作发电,而且可以进行工业供热供汽,为城市供暖,还可用于海水淡化和海洋开发,被视作核能领域的“移动充电宝”。
正因小堆具有如上优点,几十年来世界上多个国家竞相加入模块化小堆研发的行列,全球已经在设计阶段的小堆有近80个。但在“玲龙一号”之前,从未有真正建成的陆上商用小堆。
因此,“玲龙一号”的落地也吸引了全球多个国家的关注,我国也非常愿意将“玲龙一号”作为中国核电一张新的名片,推动中国核能走向世界,为核电技术应用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玲龙一号”的对外推广,不仅是推广反应堆本身,而且是包括技术、管理在内的一个完整体系的推广。作为“全球首个”,玲龙一号的规格、标准,很大程度上将成为这一领域的全球标准,张成亮的团队就是海南核电诸多技术团队之一。
张成亮是个90后,2016年进入核电行业,至今不过8年时间。然而他在维修方面很快展现了出众的能力,在海南核电101换料大修中,全程参与了主泵检修,崭露头角。之后,他前后十余次参与海南核电换料大修,9次担任大修专项负责人,保持大修专项最佳工期和修后一次合格率纪录。今年7月,他更是成为中国核电入选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的3名一线技能人才之一。
海南核电相关团队承担着编制部分技术标准的任务,张成亮介绍:“我们已经立项了80多份标准,包括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运行、处理、材料等各个领域,后续我们还会力推这些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如今,随着“玲龙一号”的落地,我们有了在小堆领域“出海”的能力,具备了“领跑”的身位。“以后在国外建设小堆,就要采用我们小堆的标准,我们的标准就是国际上的统一准则。”张成亮介绍。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海南核电的发展轨迹,也是中国核电进取的缩影。
责任担当:持续学习,精进业务,追求卓越
海南核电位于海南自贸港,承担着央企相应的责任,公司提出了“一主多元 卓越海核”的战略构想。“一主”是以核能为主,“多元”是以“核能+”的方式,将核电站与产业园、石化、技术服务、核技术应用、海洋生态产业等领域融合布局,推进海南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而“卓越海核”则是海南核电全体同仁的共识。自2020年首获中国核电“业绩优秀单位”后,海南核电已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核电“业绩卓越单位”。用海核人自己的话讲,“我们除了追求卓越,别无选择!”而这颗追求卓越的心,也正是海核人持续学习、精进业务的原动力。
海南核电地处热带滨海地带,紫外线强,海水中的氯离子含量高,各种设备的涂层防腐蚀要求就相应比较高。薛翔领导的技术支持处老化防腐科,主要工作就是确保电厂的设备不会因为腐蚀导致功能降级或者失效,同时还要保持外表美观。他们也戏称自己是核电厂的“化妆师”。
薛翔是团队里广受信任的“处突高手”,在面对各种突发问题时,他总是能顶住压力,沉着冷静地思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事们都很钦佩他处乱不惊的大将之风,而每当被夸奖时,他总会把成绩归功于完备的培训制度,以及公司倡导的“家文化”。
薛翔认为,没有人天生就能遇事不慌,镇定来源于自信,而自信来源于能力和准备。海南核电有一套完整严密的人员培训体系,让员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步提升。在实际工作中,资深员工非常乐于“传帮带”,既能带领年轻同事在压力中成长,又能作为“定心丸”给他们兜底,让他们逐渐建立自信。
与此同时,每个处室都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探讨氛围,不停思考、学习、分享。很多现场出现的突发情况,其实早就在同事们平时的讨论中进行过沙盘预演。
薛翔还非常认同公司提出的“家文化”。同事里海南本地人的比例很低,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与同事相处的时间远多于与家人。“以厂为家”在这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贯彻在员工思想里的行动准则。员工们会发自内心地爱护厂里的设备,并在遇到状况时穷尽思路,维护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例如,薛翔曾用创新方法修复管道,消除了隐患。有一次晚间8点左右,薛翔和同事监测到,某段管道发生严重破损,近1/2的部分已断裂,必须在当晚进行修复。薛翔经过仔细研判,根据过往的水位记录,迅速和同事确定了抢修时间点——深夜1:10。此时水位最低,管道压力最小。他们选择了树脂和特制绳索作为修复工具,因为树脂在凝固过程中会收缩变硬,把管道破口处箍在一起,强度非常高;而绳索在收缩过程中会形成螺旋状的收缩应力,可以确保管道裂纹被箍住后,不会在后续运行过程中扩展断裂。这样既可以解决眼前的破损问题,又可以让修复过的管道持久耐用。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抢修,他们在凌晨5点左右将整个管道修复完毕。这条管道在接下来的一年半中没有发生一点问题,验证了新方法的可靠。
当然,核电站并不总是出现突发情况,员工追求卓越的举动,也会遍布在日常的点滴中。海南核电现场主管何阳阳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不过比起何阳阳这个名字,“何两万”这个外号更出名一些。
何阳阳是海南核电的一名现场主管。核电站的设备大致可以分为非手动和手动两大类,相应也就有了两种运行岗位,一种是在主控室操控非手动设备的人,也就是在核电领域常被提起的“黄金人”;另一种则是在机组现场操控手动设备的人,他们被称为“现场操作员”。何阳阳担任的现场主管,就是机组手动设备的总负责人。
“何两万”中的“两万”,是指机组里的阀门数量。何阳阳2011年大学毕业来到海南核电,在一次系统培训中,老师傅对他说:“核电机组大约有两万多个阀门,广布于各个角落,许多需要手动操作。在紧急情况下,运行人员必须能够迅速介入,确保机组安全,减少潜在损失。”
于是他每天手持流程图,穿梭于各厂房之间,熟悉了所有系统,还将那些难以找到的阀门位置一一标记并记录成册,为后续的运行人员提供了极大便利。一段时间后,他基本将这两万个阀门的基本情况全部记了下来。每当同事们遇到紧急情况,找不到设备、阀门、仪表时,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想到何阳阳。因此,“何两万”的名号在海南核电传开了,成为对业务熟悉和对安全坚守的象征。
除了“两万”这个数字,何阳阳还做到了另一个震撼的数字——献血超过一万毫升,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液献出了两次还要多。
在工作之余,何阳阳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去福利院、敬老院当志愿者,并加入了一些互助群。有一次,一位大姐产后大出血,在群里求助,何阳阳看到后立刻赶去医院献血救急,这也是他第一次献血。这次机缘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善举可以给人多么大的帮助。此后,他便积极参与义务献血,至今已持续了近十年。
“我也在中华骨髓库留了样本,”说到这时,何阳阳声调高了一分,“如果匹配上了,真的是能救人一命啊!”
赋能周边:核电站来了,周边都好起来了
从去年开始,“现场主管”何阳阳转变身份,成为了“乡村振兴工作者”何阳阳。
对于核电站来说,责任担当不仅体现在供电等分内之事上,也体现在赋能周边村镇上。海南核电地处昌江黎族自治县,近年来持续对周边村镇进行定点帮扶,选派各部门员工去支援当地的乡村振兴工作,何阳阳就是其中之一。
何阳阳如今是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进董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派遣最优秀的员工去帮扶村镇,这是海南核电乡村振兴工作的一大宗旨。而且公司会根据每个村镇的不同特点而有不同侧重。何阳阳所驻的海尾镇,经济条件相对不错,但基础设施比较一般。他就申请了一部分资金,为村庄修建路灯、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等一系列基础设施,“起码未来二三十年,大家都能来使用这些设施”。
而在其他同事所派驻的村镇,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一些,那里的工作重点就会以产业为主,修建的就会是水塔、大棚等能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设施。产出作物后,驻村干部也会帮村民把劳动成果销售出去,切实提高村民的收入。
在周边村镇日子逐渐好起来的同时,周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也在好起来。为保护周边生物,海南核电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公司定期开展邻近海域海洋生态调查工作,评估项目运营对邻近海域造成的生态影响,保护邻近海域的海洋生态。同时也开展了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采取相应保护举措,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核湾”附近海域有珊瑚分布,而珊瑚在水温适宜、水质洁净、透明度高、阳光照射充足的水域才能繁茂生长。为了减少施工可能对珊瑚产生的影响,海南核电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防污帘降低悬浮泥沙扩散,确保水质洁净。同时,联合专业机构实施珊瑚移植迁地保护,共计移植珊瑚个体66545株,覆盖面积约5.3公顷。目前,移植后的珊瑚生长状态良好。
而白蝶贝与海南核电的相遇,堪称天作之合。白蝶贝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被誉为“珍稀瑰宝”。但它对于生长环境要求极高,水质要好,水温要较高,水温降至13℃时基本停止活动。而核电站排出的水是无污染的,加上核电厂周边人类活动较少,这便塑造了非常适宜养殖白蝶贝的环境。
在海南核电建设初期,取水口有大量浮游藻类生长。通过养殖白蝶贝,既保护了“珍稀瑰宝”,又用白蝶贝抑制了藻类的大量滋生,达到了防止水质富营养化和保障机组安全运行双赢的良好效果。
如今白蝶贝在海南核电周边的养殖成功率达到95%以上,这是海南核电周边水质良好的一个最佳证明。正因为有利用核电周边海域养殖白蝶贝这样的优秀案例,中国核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入选了2023“双碳”创新产业探索案例。
也许未来有一天,我们会用着家附近的“玲龙一号”供的电,吃着昌江县生产的水果,在网上选购一串上好的珍珠项链,珍珠来自海南的白蝶贝。到那时,我们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一切都与一座核电站有关,因为这些便利早已融入我们的寻常生活。
从手中工作、身边小事做起,日积跬步,步履不停,助力卓越海核建设,践行工业强国梦想,正是每一个海南核电人每天在做的事。未来,在“玲龙一号”海外推广,打造海南能源压舱石,联动琼粤桂发展等方面,海南核电还会继续跨越山海,无畏无垠。
网络编辑: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