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小区衰败”?学者王德福谈城市社区治理

一个强势人物出现,能够厘清利益关系,并且为小区奠定比较好的规则与制度,才能实现从混乱走向秩序的转型。这个强势人物也不会一直强势下去,把这些问题解决了,留下一笔制度化的遗产之后,后面这个小区就可以从“强人自治”进入到“常人自治”。

“人们首先要为自己附近的日常生活负起责任来,但是很遗憾的是,现在即使是在一线城市,业主自治也还很不成熟。”

责任编辑:李慕琰

2024年5月,杭州某小区要求外卖快递人员绕行进入。(视觉中国 图)

2024年5月,杭州某小区要求外卖快递人员绕行进入。(视觉中国 图)

2024年8月2日,一位19岁兼职外卖员在昆明市海伦先生小区送餐时,不幸被写字楼脱落的外墙装饰砖砸中身亡。有媒体报道,该楼外墙砖曾多次掉落,业主们曾经在2018年、2023年两次筹措业委会,试图启动公共维修基金,将外墙砖统一拆下,但均以失败告终。

9月5日,上海最大的居民小区上海康城“炒掉物业”的消息引发关注,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上海康城是上海市最大的小区,实际居住人口近5万人,由于其近乎十倍于普通小区的规模,一直是社区治理领域的焦点。

据媒体报道,上海康城第五届业主委员会发出公告称,投票表决后,业委会以超过70%的支持率决定不再续聘在管物业服务企业。上海康城业委会在《关于上海康城物业服务质量问题的沟通整改函》中,罗列了现有物业服务的多个问题,包括小区工程维修、保安年龄偏大、保洁绿化不到位、工程结算滞后等。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业主与物业之间的争端绵延不断,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2021年物业服务投诉案件有8929件,相比2020年的5818件,增幅高达53.47%;2022年物业服务类投诉增幅虽有下降,但仍是十大投诉热点之一。

城市社区的治理难点,不仅体现在业主与物业之间的争端,业主与业主间、业主与外来人员的纠纷也频频发生,小区保安与外卖员的冲突,小区噪声、宠物管理等无数常见、细微但又难以解决的矛盾,困扰着几乎所有城市小区,撕裂着社区中人与人的关系,几乎变成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所说的“所有人与所有人的战争”。

“社区”,这个原本被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定义为“居住在同一区域、有密切互动且具有内在凝聚力的社会群体”,其让居民产生联结的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城市社区中的很多居民选择与邻里保持陌生,疏于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这也让基层社区工作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摆脱这种普遍的治理困境,这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学术生涯中,始终想要回答的问题。

自从2015年开始进入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领域以来,他已经调研了25个城市、140个社区、200多个小区,并在2024年连续出版了两本以基层社区治理为主题的书籍:《中国式社区》与《群众的时代》。

王德福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近四十年来的剧烈转型。

在过去的城市中,各类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组成的“单位”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国家通过单位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这意味着居民不需要主动参与,而只要“听组织的”安排。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再加上快速城镇化带来城市空间的高速扩张,以高密度集合式居住构成的封闭式商品房小区和建立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基础之上的“业主社会”取代了单位,成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

王德福认为,要解决当下的治理难题,首先要认清在如此迅速的社会变革下,个人需要重新学习如何过社区生活。因为在这种高密度的社会空间中,不依赖权威的管理,需要与陌生人共同处理公共事务,而且很多业主对这种生活方式尚不适应。

“这与过去的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