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材为什么普遍有“防自学机制”?
对于中小学教材的防自学现象,又有了新的推动原因,那就是减负。为了防止中小学生近视,现在的教材的字号较大、行距较大,再加上还有减少学生书包重量的负担,限制页数,教材内容就只有变得更加简单。而且,很多知识点删掉之后,考试还是要考,这就只有靠老师来教,仅仅依靠教材去自学,就难以完成学习目标。
于是,一边教材减重,一边教辅增重。其实,还不如都写进教材中。
责任编辑:陈斌
有人在网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国的教材,通常都是言简意赅,很多东西,都要靠老师去讲解,仅仅靠教材,很难自学,并戏称中国教材普遍有防自学机制。
某种程度上,中国教材的确存在上述“防自学”现象。
中国的教科书其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给学生看的,就是教材;另一部分是给老师看的,称为教参。记得小时候对老师的教参特别感兴趣。老师也似乎有意无意地保持一种神秘。
偶尔有机会在老师办公室看到,就会抓紧时间翻翻。翻了之后,发现教参的内容,其实也没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一些更详细的解释,哪些是难点,哪些是容易混淆的点,老师又该怎么给学生讲解。当时觉得,这就是老师才能看的书,这就是老师上课背后的神秘指导。现在想想,这些东西,写在教材上不是更好吗?
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开头一个星期,数学课没怎么听。大概在第二三周的时候,觉得该看看书了,就在一节数学课上把之前的内容都自学了。初一的数学教材也讲得很省略,但代数入门,毕竟简单,自学并不难。但我这个方法到了大学就不行了。
我考研的时候,概率论和线性代数是一个难点,所用教材之一是同济版的《线性代数》,32开本,薄薄的一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