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三千多公里,海天黄金豆源炼成记

万道金光照耀黑土地,整齐排列的大豆像一个个等待检阅的士兵,站姿笔直、精神饱满。一眼望不到头的金黄色大豆地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风从地里走过,豆秆上结出的豆荚齐齐发出悦耳的欢笑声。躺在豆荚里的圆润大豆迫不及待地想要破壳而出。

它们将历经层层“洗礼”和“体检”,最终的优胜者才能如愿奔赴三千多公里外的海天阳光工厂,完成“豆生”的升华。这段千里缘分的起源,要从二十多年前说起。背后的主导者正是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之一的海天。

东北大豆与佛山阳光共赴品质之约

大豆,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悠久。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东北黑土地是大豆生长的“温床”。东北大豆因皮薄色黄、圆润饱满、光泽好、富含优质蛋白质和氨基酸而久负盛名。

早在20年前,海天就开始采购东北天然优质黄豆作为酿造酱油的原材料,看中的正是东北大豆的粗蛋白平均含量约40%的“黄金比例”。据了解,海天味业是目前行业内屈指可数的坚持全部使用黄豆酿造酱油的调味品企业。

从东北出发,优质大豆“跋山涉水”,最终“落户”佛山。海天在佛山的工厂正好处于被誉为“天然黄金阳光地带”的北纬23.18度,年均日照达300天以上,阳光的辐射强、热量多,十分有利于酱油的天然发酵。

海天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的茂隆酱园,传承古法酿造工艺中的“日晒夜露”,让每一滴酱油在阳光下晒足3至9个月,使其散发天然酱香。

选用优质大豆和坚持阳光酿晒,让东北大豆与佛山阳光共赴品质之约,是海天历经岁月变迁、技术迭代的守拙与较真。

数百项指标全检背后的精益求精

从东北大豆到“海天豆”,需要经过漫长的“选拔”。在大豆的选育上,海天优中选优,与科研机构等携手培育出更适合古法酿造工艺的大豆品种,确保其基因的优异性。

收割后的东北大豆需要经历两百多项指标检测,有些指标甚至比国家标准还要严苛,连杂质率都要求不高于0.000008%。在 土地、生长、收割前、到货和入仓后等全链条,海天都坚持严格管控大豆的全生命周期。

与大豆原料同样重要的,还有菌种。被誉为解决行业“卡脖子”难题的“海天菌”就像酱油酿造的芯片,也是“点豆成金”的关键,其背后凝聚了海天三代人近70年来攻坚克难的智慧结晶。

据海天集团副总裁马国用介绍,海天每年的研发费用占据当年营收比例3%左右,五年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35亿元。“科技立企,品质为本。”马国用说,“再加一句‘与光同行’,这个‘光’既是时光,也是阳光。”

提交绿色发展者的ESG答卷

“海天豆”不仅是海天的核心原材料,也是其践行ESG发展的重要媒介。透过一粒“海天豆”的生长、输运和发酵的全过程,不难窥探海天的绿色发展理念。

通过可持续采购,从原料上绿色把控其有机的高品质,在包装和输运上,海天早在10年前就创造性地设计并使用“集装箱内衬袋”,据推算,由此一年可减少约600吨包装材料。

在运输上,海天推进海铁多联运输模式和加大新能源车的使用,实现大幅度减碳。而海天的黄豆集装箱是专箱专用、一箱一码,都有对应的报告、封条和管理码,进一步保障黄豆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对种植户而言,种大豆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海天通过订单农业等方式助力农户增收致富。而面对广大消费者,海天打造了国家AAA级旅游酱油文化博物馆——娅米的阳光城堡,截至目前,已在线下为超280万游客完成知识科普。

从东北走向佛山的大豆,在经过海天的古法工艺酿造后,成为优质调味品流向千家万户的餐桌。如今,海天旗下产品涵盖了酱油、蚝油、酱、醋、料酒等13大系列三百多个品种的近一千种规格,远销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天,也将与更广阔的海和天相遇!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