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出走”在中国,上百年的故事为何常读常新?

“娜拉”从走出“夫”家离开婚姻变成了走出“父”家自由恋爱;“娜拉”也从追求个人自由、恋爱和读书而出走转向为爱国、为民族复兴和社会革命而出走。

与原作中观众几乎一边倒地将同情理解倾注于娜拉不同,《玩偶之家2》呈现出“娜拉出走”在不同当事者视角下的意义。

责任编辑:刘悠翔

首播于2009年的电视剧《爱情公寓》再度引发讨论,是因为一个名叫宛瑜的配角。宛瑜是林氏银行的千金,为抗拒家族联姻阴差阳错地来到爱情公寓,与高学历海归展博相恋。但她又因认为在我安定下来找到一个适合的终生伴侣之前,我得先找到我自己,选择脱下婚纱、留下分手信,远走巴罗那。宛瑜关门离开爱情公寓的情节曾被观众认为是《爱情公寓》第三部的败笔,却在十多年后的社交网络上衍生出宛瑜文学。女性观众以亲爱的宛瑜为开头,分享她们质疑宛瑜、理解宛瑜、成为宛瑜的心路历程。

熟悉文学史的观众不难从这个情节联想到千万出走女性的叙事原型——《玩偶之家》(在中国又称《娜拉》)的女主角娜拉。在挪威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的这部代表作中,娜拉是一位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发觉八年婚姻只是儿戏,丈夫不过视自己为没有意志的玩偶于是决心先教育自己”以做一个人便舍弃三个孩子与丈夫,飘然离去。剧终,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1879年,《娜拉》在哥本哈根首演中第二幕的塔兰泰拉舞(tarantelle)。受访者供图

1879年,《娜拉》在哥本哈根首演中第二幕的塔兰泰拉舞(tarantelle)。受访者供图

《玩偶之家》在1879年横空出世或许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性别政治事件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工程”(Memory of the World)将娜拉称为全球范围内女性为自由和平等抗争的一个象征。它的影响于20世纪初波及东亚地区。1918年,新文化运动最具影响力的刊物《新青年》刊发了易卜生专号,胡适在其中以娜拉为主角,号召五四新青年们反抗家庭专制、张扬个人主义,娜拉由此成为五四的新人理想形象。

时至今日,娜拉更是作为出走女性的象征,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语汇中。这个西方剧作的女主角,究竟为何得以在民国至今的中国社会,引发如此多讨论且持续发挥影响?

娜拉到中国

20世纪初,南京磨风艺社公演《娜拉》。资料图

20世纪初,南京磨风艺社公演《娜拉》剧照。受访者供图

1914年,上海春柳社成员陆镜若(1885-1915)等人首次公演《玩偶之家》,可观众对该剧的反响平平。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当时的中国观众而言,话剧这一艺术形式亦属于一个新奇的舶来品。此后,除了曹禺以男扮女装的形式先后在南开新剧团和清华大学剧社出演过两次《玩偶之家》,该剧从戏剧舞台淡出了很长一段时间。

它真正被中国大众接受是在1935年。当年年初,南京磨风艺社演出该剧颇受好评,但女主角王光珍因扮演娜拉而遭其任职学校解聘,王光珍刊文表达不满,得到众多进步知识分子声援。娜拉事件引起轩然大波,也再度打响了《娜拉》的名气,致使该年各地公演《娜拉》的次数相当频繁,1935年也因此被《申报》称为娜拉年,该报称各地上演该剧的记录六千数十起”。

据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张春田在《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中的考证,这是个明显夸大的数字,有为即将上演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版《娜拉》造势的意思。1935年6月27日-29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公演确实非常轰动。《申报本埠曾刊》连续数日刊登此剧广告,26日的广告中称:看娜拉是男女恋爱经的先决问题;看娜拉是家庭障碍物的消减良剂。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许慧琦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偶然从史料中发现娜拉对民国社会发挥过重要影响,但这段历史却语焉不详她以娜拉为题作博士论文,并于2003年出版《娜拉在中国》一书。许慧琦在回复南方周末的采访邮件中称:我发现考察娜拉在中国的形象演变轨迹,允许我探索中外思想的互涉,如何影响近代中国的女性发展、两性关系与性别文化。

1879年12月21日,《玩偶之家》于哥本哈根皇家剧院举行世界首演,获得空前成功。此剧在欧洲各国的演出均成为关注焦点,娜拉在剧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